刊登日期 : 2021-04-16
多少人去海洋公園排隊幾個鐘,就為看一眼大熊貓?這種中國獨有的「黑白熊」深受全世界喜愛,更被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選作該組織的標誌。這個可愛的「國寶」在中國生活超過800萬年,近代一度瀕臨滅絕。196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啟動大熊貓保護工作,陸續建立67個自然保護區,將超過50%的棲息地納入保護範圍。經過多年保育,全球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回升至超過1,800隻,圈養大熊貓數量也超過720隻,雖然「瀕危風險」降級,但並不代表大熊貓的生存威脅已消失,保育工作任重道遠。
從古代猛獸到中國瀕危動物
大熊貓一族不僅是「國寶」,還是「活化石」,800萬年前已在中國雲南生活,距今數十萬年前達到鼎盛時期,當時牠們的棲息地覆蓋中國東部、南部的大部分地區。
在古代,大熊貓被視為一種猛獸,《山海經》中的「貔(粵音:疲 pei4)」、《詩經》中的「白羆(粵音:悲 bei1)」、《本草綱目》中的「貘(粵音:莫 mok6)」,都是古人對大熊貓的稱呼。
1869年的春天,法國傳教士戴維(Armand David)在四川捉到一隻「黑白熊」,令西方世界第一次認識了這種可愛的中國生物。因為骨骼、牙齒與小熊貓相似,這種動物被命名為「大熊貓」。
由於人類活動、棲息地被破壞、自身繁殖率低等原因,大熊貓活動範圍收窄至四川、陝西、甘肅等地,成為十大中國瀕危動物之一。
中國於1962年將大熊貓列為「珍貴稀有」保護物種,並於次年在四川汶川縣臥龍鄉建立臥龍自然保護區,同年啟動第一次野外大熊貓調查,揭開大熊貓研究保育的序幕。
當時在汶川縣林業局工作的田致祥,是臥龍保護區的第一批員工。1973年,當地森林工業局計劃在保護區內開林伐木,田致祥受命寫信給中央,稱砍伐森林威脅大熊貓生存。中央調查發現,方圓幾百公里內都有大熊貓活動的蹤迹。
1975年,森林工業局撤離保護區,國務院將臥龍自然保護區面積由200平方公里擴大到2,000平方公里,至今仍是中國最大的大熊貓保護區。
延伸閱讀:成都大熊貓博物館
被WWF選作標誌的中國瀕危動物
1978年前後,中國政府在四川、甘肅先後建立了3個定點觀察站,觀察野外大熊貓生態,如今只有一個還在使用——位於臥龍自然保護區東南核心地帶的「五一棚」,因前往最近水源地要經過51級台階而得名。
1960年代,WWF將大熊貓選作組織的標誌;20年後,WWF進入臥龍,與中國政府展開合作,是第一個在中國開展保護工作的國際組織。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內的箭竹大面積開花枯死,超過200隻大熊貓尸體在野外被發現。中國音樂人為此製作了歌曲《熊貓咪咪》,「竹子開花囉喂,咪咪躺在媽媽的懷裏數星星。星星呀星星真美麗,明天的早餐在哪裏……」
雖然後來有熊貓專家指出,未有證據顯示這些熊貓是因缺少竹子、飢餓而死,但這個現象在當時的確引爆了全世界「拯救大熊貓」的熱潮。
截至1986年,四川共搶救近60隻患病、飢餓的大熊貓,部分熊貓被運送到成都收養。為照顧國寶,中國於1987年在四川成都北郊興建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幾經擴建,佔地面積約1平方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圈養大熊貓種群,擁有約200隻大熊貓。
經過幾十年保育,目前中國已建立了67個相關自然保護區,將近7成野生大熊貓種群納入保護範圍,也庇護着區域內其他中國瀕危動物和植物。全球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114隻回升至2024年的近1,900隻,中國人工繁育的圈養大熊貓數量增加至728隻。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於2016年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從「瀕危(EN)」降至「易危(VU)」。不過國家林業局指出,大熊貓仍是中國瀕危動物,棲息地碎片化、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仍在威脅大熊貓生存,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延伸閱讀:熊貓外交 見證中美關係解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