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保育80年|「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千年莫高一生守候

撰文︰紀小廷

  202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80周年。回顧這80年的歷程,第一任院長常書鴻是舉足輕重的核心人物。

  直至今天還時常有人感歎:不敢想象如果沒有常書鴻、沒有他的堅守和執著,如今的敦煌能否還有這般光彩。

抵達敦煌 為莫高窟清積沙

  1943年3月,中國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常書鴻一行人為保護文化遺產毅然來到敦煌。不過這些藝術家們抵達後迎來的第一項工作卻是體力活:清理流沙和積沙。

常書鴻與張大千01
1949年常書鴻一行人在敦煌合影。(網上圖片)

  莫高窟地處戈壁,一起風就會把沙子颳來,加上多年積沙,環境實在惡劣,僱來的民工嫌太苦,先後離開。常書鴻曾屢次向國民政府打報告希望縣府出手制服流沙,但縣府用幾文大洋敷衍了事後就再無表示。

  於是常書鴻就自己落手做,自製了一種叫做「拉沙排」的工具,把積沙一排排推到水渠邊,然後再放水把沙沖走。他還帶大家用50天築起了一道高2米、長2,000米的沙牆,將洞窟嚴嚴實實地保護起來,隔絕了流沙和牲畜。

常書鴻處理積沙02
1944年初,常書鴻與同事在莫高窟勘測。(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敦煌保育80年|「敦煌癡人」常書鴻 放棄留法回大漠 「為它死也值!」

  延伸閱讀:中華文化守護者「敦煌女兒」樊錦詩

臨摹壁畫 保育洞窟與時間賽跑

  莫高窟飽受風沙和環境的侵蝕,不斷退化消逝。除了維護周邊環境,最為急迫的工作就是臨摹壁畫。當時還沒有攝影和數碼技術,全靠畫家們一筆一筆將壁畫「複製」下來。

  有人提出若直接在墻壁上拓印會省力許多,但拓印時要用釘子將紙貼釘在墻上,還要用鉛筆勾畫,會對脆弱不堪的墻壁造成破壞,於是常書鴻規定只能對着臨摹。

常書鴻臨摹壁畫03
1976年6月,常書鴻在莫高窟103窟臨摹壁畫。(網上圖片)

  洞窟中沒有燈光,非常幽暗。畫師們就在小凳子上工作,一手舉油燈,一手執筆,照一下、看一眼、畫一筆。臨摹窟頂的壁畫時,頭和身體幾乎成90度直角,時間一長難免頭暈腦脹。顏料用完了,他們就用古人的方法就地取材,在不同顏色的泥土中加入膠汁,製成各色顏料……

  在艱苦的環境中,他們臨摹了一大批壁畫作品,成為保育敦煌的重要資料。

常書鴻臨摹壁畫04
常書鴻筆下的莫高窟。(網上圖片)

遠離社會 這份孤獨感最難熬

  不過漫天的風沙、艱苦的環境尚能克服,遠離社會的孤獨感和隔絕感才是更為「致命」的。曾經在此臨摹的畫家張大千就曾用「無期徒刑」來形容保育工作。

  有一年夏天,工作組中一位同事發高燒,要前往附近城鎮的醫院。在被送上牛車前,他哭着對常書鴻說:「我死了之後不要把我扔在沙堆中……」這位年輕人後來醫好了病、離開了莫高窟。

  常書鴻的妻子陳芝秀也因為難以忍受丈夫的繁忙和環境的惡劣,幾年後選擇拋下他和一雙兒女,隻身出走、離開了大漠。常書鴻備受打擊,但還是毅然留了下來。

  後來,他與助手李承仙結婚,在以後的日子中相濡以沫。

常書鴻與妻子李承仙05
常書鴻與第二任妻子李承仙的結婚照。(網上圖片)

新中國成立 搶救工作全面展開

  新中國成立後,常書鴻在古老的千佛洞前升起了一面紅旗,莫高窟的搶救性修復工作全面展開。

  1951年4月,常書鴻攜全部摹本和重要文物到北京,在故宮午門隆重舉辦了敦煌文物展。周恩來總理親自來看展,得知莫高窟的工作環境艱辛,他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發放了2億元(舊幣,約合現在人民幣2萬元)經費,給當地配置了發電機和吉普車,莫高窟第一次迎來電燈照明。

  同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常書鴻任所長。其後,他先後赴印度、緬甸、日本等國辦展,向全世界展示敦煌藝術之美。

  延伸閱讀:莫高窟的洞窟有多少種?

敦煌日本展覽07
1957年在日本東京首次舉辦中國敦煌藝術展。(網上圖片)

付出無悔 來世還做常書鴻

  後來的文革中,常書鴻遭受了許多不公和殘酷的對待,但那段經歷在他的回憶錄中沒有太多記錄。

  多年來,他堅持敦煌的保育事業,和同事們搜尋文物,臨摹壁畫,為洞窟編號……對敦煌藝術進行了系統且細致地研究與保護。

常書鴻敦煌研究09
1976年,常書鴻與同事在進行敦煌藝術研究。(網上圖片)

  此外,他還撰寫了一批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論文,舉辦大型展覽、出版畫冊,努力把敦煌藝術介紹給全世界。

  1994年6月23日,「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去世,他的墓碑就樹立在莫高窟前的一塊沙地上。

常書鴻墓碑08
常書鴻女兒常沙娜到父親墓碑前祭拜。(網上圖片)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曾問他,如果來生再到人世想選擇甚麼樣的職業?常書鴻回答:「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輪回轉世。不過如果真的還有來世,我將還是常書鴻,我要去完成我想為敦煌所做、而尚未做完的工作。」

常書鴻保育敦煌10
常書鴻為保護敦煌,無悔付出一生。(網上圖片)

敦煌保育80年|「敦煌癡人」常書鴻 放棄留法回大漠 「為它死也值!」

2024-04-22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小城大事

IShowSpeed

IShowSpeed|直播遊歷內地香港掀熱潮 「甲亢哥」到底是誰?

2025-04-08

運動健兒

挑戰人無類極限 何靜「無氧」登頂14座8000米高峰

2025-04-02

影視巨星

林子祥

樂壇傳奇林子祥 深情款款又豪邁激昂 用音樂感動觀眾

2025-04-24

時代英雄

王承書 鮮為人知的原子彈女功臣

2025-02-10

傑出名人

李兆基

李兆基逝世 享年97歲 發展地產成亞洲首富 捐數十億做善事

2025-03-20

創新先鋒

90後王興興 「英語學渣」是機械人天才

2025-03-17

小城大事

IShowSpeed

IShowSpeed|直播遊歷內地香港掀熱潮 「甲亢哥」到底是誰?

2025-04-08

運動健兒

挑戰人無類極限 何靜「無氧」登頂14座8000米高峰

2025-04-02

影視巨星

林子祥

樂壇傳奇林子祥 深情款款又豪邁激昂 用音樂感動觀眾

2025-04-24

時代英雄

王承書 鮮為人知的原子彈女功臣

2025-02-10

傑出名人

李兆基

李兆基逝世 享年97歲 發展地產成亞洲首富 捐數十億做善事

2025-03-20

創新先鋒

90後王興興 「英語學渣」是機械人天才

2025-03-17
編輯推薦
大阪世博中國館

大阪世博|四川率先辦活動周 重點展陳三星堆及大熊貓|走進中國館

2025-04-23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2022-06-29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2022-09-11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022-08-10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2022-05-25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2022-08-26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2022-08-31
1:40

烤鴨變「肯德鴨」?百年北京烤鴨怎樣創新傳承?

2022-08-19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2022-06-29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2022-09-11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022-08-10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2022-05-25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2022-08-26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2022-08-31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2025-02-07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2025-04-11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25-02-18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2025-02-07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2025-04-11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小紅書中美對帳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中美民間大對帳 加速中國文化復興

2025-04-23
中國經濟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看中國經濟問題根源

2025-04-19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談李光耀
楊榮文
楊榮文

楊榮文談李光耀:與人互動 先思考彼此權力關係

2025-04-18
「甩底」原來與吃有關?

  做人做事,最重要就是有交代、守信用。答應別人卻臨時失約,這種「甩底」的行為的確要不得。

  「甩底」,在廣東話當中有失約、失信於人的意思,原來這個說法與廣東的飲食文化有關。

  在古時,廣東人喜以瓦煲作煮食工具,特別是煮粥煮湯時便會用到。然而,瓦煲時間用得長了,煲底因長期受爐灶之火所燒,變得脆弱;重複使用後最終可能底部脫落,那麼原本在瓦煲中煮好的食物也因而傾倒出來,令原本餚煮的美食遭泡湯...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