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3-31
清潔龍阿德近年經常走入港人視線,由政府機構到街頭建築,也不難發現清潔龍阿德的蹤影,猶如再度成為一種香港文化。那麼,大家對同樣是綠色、有個大肚子的垃圾蟲,又有多少印象?香港人的日常交談中,通常會提及「清潔龍」,還是「垃圾蟲」?他們又是從何時開始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垃圾蟲70年代誕生 與清潔龍成香港文化
上世紀60至70年代,街頭流動熟食小販、露天熟食大牌檔等舊日香港文化盛行,雖然有人情味,卻也間接造成不少衞生問題,街頭、窄巷遍地垃圾,老鼠為患。當時香港政府為了改善衞生情況,整頓環境,於是在70年代創作了虛構卡通人物垃圾蟲,作為官方形象宣傳大使,冀能提升港人的清潔意識和公德心。
垃圾蟲形象生動有趣兼貼地,加上由葉麗儀主唱的《垃圾蟲歌》以簡單而明的歌詞配上「洗腦式」旋律,成功將「亂拋垃圾等於垃圾蟲」的印象牢牢植入市民心中,成為一種香港文化,人人都不想成為令人討厭的垃圾蟲,所以亂拋垃圾的市民亦明顯減少。當年垃圾蟲「紅極一時」,不但令「垃圾蟲」一詞成為香港人日常用以嘲諷訓斥亂拋垃圾者的香港文化用語,垃圾蟲更加曾經受邀請到倫敦宣傳「保持西敏寺清潔」運動。
《垃圾蟲歌》葉麗儀
垃圾最可怕,垃圾最討厭,
人人都憎佢,呢個垃圾蟲。
垃圾蟲,垃圾蟲,製造垃圾損市容,
垃圾蟲,垃圾蟲,協力消除垃圾蟲。
延伸閱讀:舊時香港文化教子必備藤條、雞毛掃 你「嘗」過哪一種?
清潔龍接捧垃圾蟲 成新一代香港文化標誌
90年代,隨着垃圾蟲「退休」,宣傳清潔香港的重任落在清潔龍身上。2016年,食物環境衞生署將舊有的清潔龍家族重新包裝,並推出清潔龍阿德一角,並為他建立facebook專頁,實行以社交媒體再次打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數年來,清潔龍阿德一直緊貼網絡熱話「抽水」,成功打入年輕人市場。
清潔龍和垃圾蟲的努力 需學校教育配合
無論是60至70年代的垃圾蟲,抑或是現在清潔龍阿德,兩位吉祥物的宣傳都做得非常充足,不少市民也能認出兩個角色,不過,宣傳到位,是否代表香港市民已培養出良好的公民意識?從2020年香港郊野遍地口罩垃圾的情況看來,答案不言而喻。多年來香港遍山垃圾、後巷老鼠為患,亂拋垃圾的問題亦未有因垃圾蟲和清潔龍的出現而根治,想治標同時治本,其實應該從教育開始。
香港喜歡到日本旅遊,甚至已經變成一種另類香港文化,其實,或多或少,港人可能也有留意到日本街頭很少見到垃圾桶,但街上卻非常乾淨。日本人自幼開始教育孩子要盡量避免製造垃圾,就算有垃圾也會帶在身上,直至遇到垃圾桶才丟棄,如果一直沒有看到垃圾桶,甚至會帶回家。因此日本街頭就算沒有垃圾桶,也依然能保持整潔。
反觀香港,無論清潔龍阿德多麼盡責提醒香港人要保持清潔,如果港人自身沒有愛護環境的自覺,「垃圾蟲」只會繼續不斷出現。作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們都有責任愛護香港,為美好環境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