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9-30
本文是政經篇第6篇文章,帶你了解這75年來,中國如何改善社會民生,建成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醫療:從赤腳醫生到全民醫保
國之發展,民生為大。要保障社會民生,最主要是 「七個有」: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當中又以「病有所醫」的醫療問題最為迫切。
75年前,中國疫病橫行,醫療設施少之又少,寄生蟲病、烈性傳染病時時威脅人民健康,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左右。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投入大量資源解決公共衛生及醫療問題,過程中經歷了幾個里程碑事件。
建國初期,在領導人毛澤東的號召下,大批醫務工作者到農村舉辦巡迴培訓,培養了大批半農半醫的「赤腳醫生」,解決村民看病食藥的問題。
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建立了勞保醫療制度和公費醫療制度,醫療費用由國家和企業包攬,但出現了企業欠費、資源浪費等各種問題。
及至1998年,國務院作出《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正式建立城鎮職工的基本醫保制度。國家不再包攬全部費用,而是採用部分報銷、適當增加個人責任的方法,更合理地分配醫療資源。
在此基礎上,此後20年間,中國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醫保體系,造就了一張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醫保網絡,參保率穩固在95%以上,逐步實現「醫保全民覆蓋」的目標。
醫療:「小病靠挨 大病靠天」成歷史
醫保體系的建立,令民眾看病食藥的大問題得到解決,「小病靠挨、大病靠天」的歷史一去不返。
目前居民醫保的報銷比例達到約70%。根據統計,2022年醫保參保人每次住院的平均費用為8,129元,以70%的報銷比例計算,住一次院平均能報銷5,690元,自己支付不到2,500元。老年人、貧困人口的實際報銷比例則有機會更高。
醫保藥品目錄當中包含的藥品也愈來愈多,到達3,088種,其中包含74種腫瘤靶向藥、80多種罕見病用藥。以治療白血病的藥品「伊馬替尼」為例,該藥品剛在國內上市時,病患每年服藥的費用需要30萬,經醫保報銷後,自付費用降至6,000元左右。
同時,中國的醫療技術和質量持續提升,成為全球醫療水平進步最大的國家之一,人均期望壽命從建國初期的35歲提升到目前的約78歲。
除了醫療,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俗稱「五險一金」。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兜住了民生問題的底線。
教育:從文盲大國到免費教育
前文提及社會民生的「七個有」中,「幼有所育」、「學有所教」講的則是教育問題。
75年前,中國是一個文盲大國,80%人口不識字,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1.6年。
新中國成立伊始,政府就把普及義務教育作為重大使命。50、60年代,全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期間先後有近一億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中國目前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這一制度的建立要回溯到改革開之後,1982年國家在憲法中提出要「普及初等義務教育」;1986年頒布了《義務教育法》並提出「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教育公平第一次上升為國家意志。
其後中國持續推行義務教育普及,為了兌現「不能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承諾,國家推出「兩免一補」政策,對所有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對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生活補助、營養餐、扶貧救助基金,確保貧困家庭上學零負擔。
2001年,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人口覆蓋率達到85%,青壯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宣布:國家如期實現了「兩基」目標,即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
從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算起,中國用15年的時間就走完了普及義務教育之路。相比之下,日本普及小學教育用了78年,美國用了100年。
教育:從「有書讀」到「有好書讀」
及至2008年,義務教育實現全免費,也就是說,全國各地的學生,無論出生於哪個地區,是甚麼民族,家境如何,都能免費上學直至中學畢業。部分民族地區更實行從學前至高中階段15年的免費教育,包括西藏的喀什地區、新疆的阿克蘇地區、和田地區等。
經過數十年努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6年,大幅躍升至2018年的10.6年。
來到新時代,教育的工作重點已經從「有無書讀」轉變至「有無好書讀」,國家持續推出各種政策,透過數碼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方式,讓每個學生享有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
為了彌補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近年不少地方還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遠程教學。例如陜西省西安市就舉辦「網上宏志班」公益項目,縣城和鄉鎮的學生在家門口的學校,就能透過網絡同城市的優秀教師面對面交流,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中國教育學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力資源競爭力指數從2000年的第32位提升到2018年的第13位,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一大步。
延伸閱讀:5G應用教學廣泛 拉近中國城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