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3-13
中國古時的城門、廟宇和大宅極具氣派,門前會嵌上整齊排列、凸起的門釘。「門釘」背後有不同的歷史趣味故事。
在春秋時期,《墨子·備城門》記載:「門扇薄植,皆鑿半尺,一寸一涿弋,弋長二寸,見一寸,相去七寸,厚塗之以備火」。涿弋(即門釘)是古城門上嵌裝的尖圓形木橛,大小、排列有序,並塗上一層厚泥土防火。門釘由最初防衛之用,其後古代北方的婦女摸城門或廟宇的門釘,祈求好運、求子(因「釘」與表示子嗣的「丁」同音)。
至於廣東話的「摸門釘」,據說與關帝廟有關。《中山文史》提到,廣東的石歧有一座關帝廟。每逢墟期﹐關帝廟門前聚集了很多童工,來找工作的和請人的都來到這裏。據說,童工的數量頗多﹐他們在關帝廟前等待機會,百無聊賴,只好摸摸廟門的門釘,好消磨時間。後來就有了「摸門釘」的說法,表達童工未找到工作的失望與無奈。
今天的「摸門釘」﹐指到訪親友或朋友的家,但無人應門,全都外出了﹐結果白走一場,與從前童工撲個空頗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