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0-11-11
舞獅是一種民間傳統表演藝術,在中國已有逾千年歷史,中國人相信獅子的威猛形像和澎湃的鑼鼓音樂可以驅邪辟鬼,所以過時過節、婚嫁喪葬、舞台表演等不同場合,都喜歡舞獅助慶,不但有助促進感情交流,亦可藉此鍛鍊體魄。不過,作為在國內有多年歷史的傳統文化,舞獅是如何演變成在香港特別具代表性的在地文化呢?
舞獅的起源
其實除了在中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多個東亞國家都有舞獅的傳統,不過其真正起源卻眾說紛紜,其中一個較可靠的說法是來自中國。中國本身沒有獅子,「獅」本來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中國神話中的動物,直至漢朝時,才首次有真正的獅子從西方傳入,於是當時的人便模仿其外貌、神態作戲,至三國時期再發展成舞獅,並廣泛流傳。
舞獅在香港的演變
明、清年代,舞獅隊多屬武館旗下,練武之人學習功夫、跌打的同時,亦會順便練習舞龍舞獅的技藝。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不同武館的舞獅隊競爭強烈,成員之間經常發生肢體衝突,加上曾有黑幫人士借舞龍舞獅之名向商戶勒索,導致當時港英政府曾一度禁止舞龍舞獅表演。後來禁例取消,但舞獅隊仍然必須取得警方同意才能表演。
在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州許多武館受制,舞獅隊紛紛轉移陣地到香港,間接令舞獅表演在香港發揚光大,成為重要的文化傳統。時至今日,每逢過年、新張誌興或一些商場活動,也會在香港見到舞獅隊的蹤影,而新界圍村甚至幾乎每條村都有自己的舞獅隊。而且香港仍然每年舉辦大型活動「香港龍獅節」,並曾於2011年以「1,111頭舞獅一同在尖沙咀街頭騰跳飛躍」的活動創下了最大型雙人舞獅匯演的健力士世界紀錄。港府亦將舞獅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可見這項文化在香港依然相當受重視。
舞獅如何躍升國際?
隨著許多華人移居到海外,舞獅文化亦傳到西方國家,加上1990年代,香港導演徐克拍攝一系列裴聲國際的《黃飛鴻》電影中,不乏舞獅結合武術的威風場面,令舞獅更加廣為世界所知。直至今時今日,每逢農曆新年,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地的唐人街,都會舉辦盛大的舞獅表演活動。
小知識:喪禮上的「孝獅」
平日大家較少機會在喪葬儀式上見到白事舞獅,原來稱為「孝獅」,獅身以白色為主,眼睛低垂,通常德高望重的先人前輩逝世才會有,喪禮期間孝獅會多次進行三跪九叩之禮,以向先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