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让历史文化“从文物来 到生活去”

编辑︰郭晓阳

  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架全家福金汤佛跳墙等新春礼盒;良渚博物院将良渚元素和杭州传统小吃相结合推出“良渚定胜”礼盒;上海博物馆延续近年春节生肖展传统,以河南磁州窑的虎纹瓷枕为图案元素设计了今年的居家毯……据1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导,春节市场已成为许多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兵家必争之地”。百姓春节消费,博物馆提供“从文物来 到生活去”的解决方案,颇有创意的产品受到博物馆爱好者及广大消费者欢迎。

中国文化|文创产品 推动大众对文物的向往

  从虎符抱枕、虎福生威万年历,到祈福神官盲盒、虎年“岁岁平安”帆布包,吸引人们对博物馆文创年货“买买买”的奥秘是什么?博物馆文创产品的魅力何在?其之于普通消费者的价值是什么?

良渚博物院最近也推出一款“良渚定胜”礼盒,把良渚元素和杭州的中华老字号“知味观”的传统小吃定胜糕相结合,用的、吃的,一套配齐。(网上图片)

  今天,一座博物馆的价值已不止于丰富的馆藏,它正在一步步融入广大百姓的生活。可以说,文创产品充当了博物馆通往大众生活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博物馆文创是文物形与神的复刻品,是博物馆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一种延伸。借助文创产品,更多参观者有机会把博物馆“带回家”,给自己留下一份美好记忆。

  延伸阅读:从10种茶具 看中国传统文化

  精美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可以点燃很多人对博物馆、对文物本身的兴趣与向往。一些人正是通过“种草”、接触优质文创产品,而对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了解。现实中,文创产品的形式还在不断拓展,甚至不再局限于实物,诸如音像制品、“云游展馆”小程式等数位文创,以及季播节目《上新了·故宫》、2021年河南春晚爆火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等综艺文创,都愈来愈展现出博物馆文创对博物馆的推介、反哺作用——2021年故宫博物院门票往往在大小长假之前就售罄;河南博物院的网上搜索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4倍,成为网红打卡地。

  博物馆与文创产品应该是相得益彰的。除了帮助博物馆获客增收之外,文创开发更应致力于强化公众对博物馆的认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而在诸如线上购买文创产品、打卡数位文创和综艺文创等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公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追求,以及无障碍享受传统优秀文化盛宴的欣喜。

  延伸阅读:趣谈中国文化——为何“冬至大过年”

随着文创产品的流行,不少传统文化机构都参与到文创设计的市场中,不但丰富了文创产品的种类,加大推广传统文化,同时又能为文物机构间接提升收入 。图为上海豫园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主题活动日”。(图片来源:Getty)

中国文化|激发博物馆生命力 离不开科技和艺术

  “为公众了解、爱上传统文化开一扇窗”,这是博物馆文创的生命力所在,它需要策划方和设计者在对文博资源深度挖掘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找到那个能“开窗”的地方。这一过程,离不开科技的加持、艺术的助力以及市场的活力,同时,也要避免产品的同质化以及将文创做成噱头甚至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延伸阅读:传统博物馆推出文创月饼引抢购潮

  博物馆文创是文化与市场的联姻。随着文创产品持续出圈,消费者的鉴别力与消费力也在不断提升,如何在对深耕优质文创资源的基础上,引领高品位的博物馆美学风向,一些地方的做法值得借鉴。前不久,成都博物馆主办了第三届文创设计大赛,在以脑洞创意启动文物IP的同时,也为优秀创意提供更便捷的商业转化路径;苏州博物馆则通过分析馆内AR或讲解设备的参观和使用资料,精准捕捉到观众在哪个空间、哪件文物前停留最久,据此定位文创开发的最佳落点。

  借助文创产品,让历史文化“从文物来 到生活去”。在推动博物馆文化传播和公共教育职能方面,优质文创产品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未来,期待更多博物馆文创能走进百姓日常,让更多人有更多机会亲近博物馆、亲近文物,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文化自信和自豪。

(原文转载自27/01/2022新华网)

中国经济|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

中国经济|多措并举实现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环境保育|推进快递包装“绿色革命”

中国教育|推动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

正月十五闹元宵 一闹吃 二闹灯 三闹谜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就是春节之后的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在这节日,人们一般会吃汤圆、赏花灯及猜灯谜,所以有“一闹吃、二闹灯、三闹谜”之说。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东汉初年,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把持朝政。周勃等大臣在吕后死后,铲除吕氏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据说,平息诸吕的日子适逢是正月十五日,因此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民间将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