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识|寺、庙、祠、观、庵的作用大不同?

编辑︰流萤

  中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除了亭台楼阁,寺、庙、祠、观、庵等建筑也十分常见,究竟这些地方的作用是什么?又有什么分别?

  寺,原本指的是皇帝的行政机构,最早于北齐开始设立,直至清朝,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大理寺”,便是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官署。

白马寺
位于河南洛阳市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图片来源:Getty)

  隋唐以后,以“寺”命名的官署数量愈来愈少,而“寺”一字在梵语中也有僧侣居所的意思,朝代更迭,逐渐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佛教建筑专用词。

  庙,一般指的是古代供奉及祭祀祖先的地方。《礼记》中曾提到,庙的规模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凡有官爵的家族,都可按制度兴建“家庙”,而“太庙”指的就是皇帝的祖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成为祭祀鬼神和敕封、追谏文人武士的场所,如观音庙、孔子庙、岳飞庙等。

重庆关岳庙
重庆关岳庙,始建于明朝,是典型的南北朝宫殿建筑。庙内大大小小的殿堂共有36间,当中有三重大殿,总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祠,和庙的功能有些相似,是为了纪念祖先和伟人而修建的处所,俗称“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

  观,在古代的作用是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台”,与道教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后来“观”也成为了道教建筑的统称。

  庵,是古代的一种圆顶草屋,也指文人的书斋,像是有老学庵、影梅庵等。自汉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专供尼姑居住的庵堂,因此“庵”后来也泛指佛徒尼姑的住所。

  延伸閲读:中国文化通识|佛教四大名山在哪里?

相关标签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饭喝茶,都用“食”字,“食饭”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当中又最爱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并不一样。“工夫茶”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康熙年间,据说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种,慢慢演变成一种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动作及过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话的意思是仔细、讲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个细小的...

侬好:上海话与邵氏影城

  上海是中国内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话,即上海吴语(又称沪语)则于1930年代曾盛极一时。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电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内人都懂一两句上海话。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电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板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宁波上海话:“阿拉”(即我们)、“侬好”(即你好)、“谢谢侬”(即谢谢你),懂者不多。 

  老板是上海人,编剧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话曾一度充斥了整个片场,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话,千万别...

“十三点”与“十二点六十分”

  “十三点”这上海方言,词义大抵是怪里怪气、傻头傻脑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伤感情的骂人话。

  由于使用频率极高,由“十三点”这方言衍生出不少与“十三点”完全同义的隐词或暗喻,看得令人会心微笑。

  例如“B拆开”便是“十三点”的同义词,只不过这词语已化身成一道谜题,要人动动脑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开,就成一竖一弯的阿拉伯数字“13”。

  另一个表示“十三点”的隐词是“十二点六十分”...

趣谈中国文化;文房四宝

趣谈中国文化|“文房四宝”是哪四宝?文房不是书房?

中国文化通识|古文献“四大发现”是?

趣谈中国文化;九州四海

趣谈中国文化|“四海九州”指哪“四海”哪“九州”?

龙年带“龙”字祝福语

春节|龙星高照 龙运亨通 潮说“龙”字祝福语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