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8-24
德昭师(王德昭)每在学期初,必印发一课程大纲。大纲详细而具体。难得的,这课程大纲并不是虚应故事,学年终,准能按原定大纲完成课程。
老师讲学准备充足 陈万雄对历史科兴趣增
德昭师授课,从不跑野马,甚少讲题外话。一字一句,都本自己精心准备的讲义去讲授。不过其讲授形式与照念讲义者迥异。
讲授时,德昭师的讲义摊在面前,大部分时间却是望着学生,声调铿锵,附以轻轻的手势,别具风采。讲授时吐属接近文体化,分析评论史事时,遣词用字尤见讲究。从黑板的两边向中间,依着讲授进程,整整齐齐写上难听得懂的中、英文字句。一切都是那么认真,那么有条理。这种完全没有插科打诨而又紧凑的讲授形式,两个钟点的课,对我们来说也相当疲累,但不会沉闷,课后却感到异常的充实。
德昭师这种充实而认真的讲授形式,是要付出惊人的心力的。他的博览群书和精心的准备,从讲授内容,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但他授课前备课的认真,同学知的不多。
延伸阅读:陈万雄忆王德昭老师的为学与做人
老师集中外研究制讲义 陈万雄赞学生获益良多

在研究院,我兼任德昭师助教,对他授课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原来在课前的一晚和上课前,德昭师都要花一、二个小时,细心阅读自己已精心备好的讲义。有了这两次准备,德昭师上课时便能出口成诵。这也令我想起有次德昭师忘了带讲义到课堂,依然能如往常般,从容不迫的完成那两节课,而且讲授依旧那么有条理,吐词遣句仍然那样富于文采的事来。
德昭师这种授课形式,用意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受益。
德昭师极注重课程的完整和有系统。讲义内容虽非全使他的创获,但他能善用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整理综合,在贯穿自己的裁识,自成系统,极富启发性。这样的讲义,作为知识的接受或日后研究的准备,基础是稳固的,训练是扎实的。
延伸阅读:陈万雄博士:阅读的魅力
另外,德昭师每重开某门功课,必定大幅度增加新材料,这种严肃负责的教育态度,真是难能可贵。(五之二)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陈万雄《读人与读世》,标题及分段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