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1-13
过去3年,香港经历了黑暴及新冠疫情,对不少人来说,这3年的光阴实在浪费了不少。人生苦短,没有多少个3年可以如此耗掉,惟有寄望未来,社会可以加快复原,我们可以追回失去的时间。
雷鼎鸣看香港发展|疫情未受控 阻环球经济复甦
今年香港便有望复甦吗?未必不能,但前景充满难以逆料的变数,任何的展望都不能把话说得太绝。什么变数?有两样是主导性的:疫情如何发展下去?中美矛盾肯定不会这么快化解,香港处于夹缝中能否逆流而上?

Omicron来势汹汹,英美等与香港关系密切的疫情大国,每天新增案例比一年前高峰期还多出一倍有余,死亡率或重病率虽远远不及,但已足以使全球风声鹤唳,与病毒共存的理论少了人支援。以美国为例,每50多人便有10人中过招,按人口比例,等同香港有120万人以上感染过。至于死亡人数,美国已因此疫死了超过85万人,等同香港有2万人丧生。美国去年的所谓经济从谷底反弹,竟是付出了如此惨烈的代价!
延伸阅读:由自由行到一签多行 看经济发展与社会摩擦
香港的严防,确实为社会带来了沉重代价,但总算没有多少本地个案。只是香港作为世界与中国之间的桥梁,却难免陷入困境,与内地或海外通不了关,会严重打击香港的经济地位,而通了海外的关又会增加与内地通关的困难。政府容许货机的机组人员在家短时间隔离而不是到酒店隔离21天,本是一种妥协平衡,但现在有人不遵守规则随处乱跑,将来隔离措施被迫收紧后,物流成本必会上升,这会直接推高香港的物价。香港疫情所造成的困局,难以完全化解,但若政府能更坚决地强制或引导多些人打针,情况当然会好得多。现时的打针速度依然极慢,政府还须加一把劲才可望达标。
从较乐观的角度看,有人把Omicron看成是一种自然界自生的疫苗。据南非一些医学研究显示,染上过Omicron的人,对Delta有强大的免疫力,反之则不是。因Omicron病征较轻微,会否中招等于打针后的副作用?人人都患过Omicron后,以后便不怕Delta,这是否等于新冠会正式消亡?此说不无道理,也许某些国家的防疫政策正建基于此。但问题是Omicron的杀伤力恐怕仍远大于疫苗,不去打针而要以身试疫,是拿自己身体开玩笑。
延伸阅读:前海合作区扩容7倍 为香港发展提供支撑
打针的强制或半强制程度,早晚都应加大,政府宜果断行事,否则今年香港的疫情还是会因变种的不断出现而没完没了。
疫情吸引住世界的注意力,但我们不能忽视美国挑起的中美角力,依然会深深影响着香港的未来。
雷鼎鸣看香港发展|把握中国金融国际化 港人要适时转型
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已经全面失败,这可是有数据可依的结论。只要看看这几年中国的贸易数字,便可知中国不论是出口量、进口量总量或贸易盈余,除了2018或2019年有些放缓或稍为下挫后,最近两年都是复仇式回升。就用贸易盈余作例子,2021年1月至11月的总值是5,817亿美元(用1月至11月的总值是因为12月的数据仍未公布),比贸易战前2017年头11个月的3,760亿高出54.7%,平均每年增长11.5%。对中国商品的依赖性更强,美国不是失败是什么?
延伸阅读:雷鼎鸣看中国经济——港元的前景

香港是转口港,中国贸易活动增加,不少货物途经香港,对本地经济自然有正面作用。就算是资本市场,中美交恶暂时仍无法扭转香港有资金净流入这一事实。金管局的网站中,每天都会公布一个叫货币基础的数据,若今天的货币基础比一个月前增加了100亿,那么在这一个月内流入香港的资金便比流出多100亿,是净流入;若是负数,则是净流出。从金融海啸至今,无论是长期、中期,还是短期,资金流动的趋势都是净流入。总也会有些资金撤走,这十分正常,但入来的资金比离去的多。这反映在中美的交恶下,香港虽面临不少困难,但在重要的指标上,暂仍守得住。
此种胶着的局面也许会维持多年,港人若是足够进取的话,有些事是要做的,否则不易把香港推上更高的台阶。在金融市场上,中国正在逐步普及化央行主导的数码货币,这对全球的货币及贸易系统有深远的影响,香港不想方设法利用这一机遇便是太浪费了。在人才战上,美国不断找留美中国科学家的麻烦,这对香港也是难得的机遇,政府及工商界都应考虑如何招揽这些人才到港工作,人才储备是一个地方经济实力的关键。做好货币及人才方面的事宜,香港便总能在新冠疫情结束后踏上光明的道路。
(原文转载自07/01/2022《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