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演绎》带你细看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五千年,衣食住行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內涵,由团结香港基金呈献的电视资讯短片《文化新演绎》,带你细看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这些国之瑰宝的起源、发展,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创新。

第40集:龙凤旗袍制作技艺  见证时代变迁

     说到上海风情,很多人会想到旗袍。这种服饰源于满清旗人,上海开埠后,华洋杂处,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海派旗袍就是其中一个产物,又以龙凤旗袍为代表。上海的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讲求全手工、高品质,將西式裁剪结构与中式精细装饰元素合而为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到香港后,演变成女装「长衫」,可谓见证了时代变迁。

第39集:传承5000年 庆阳香包变亿元产业

     中国人佩戴香包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位於甘肃的庆阳被称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当地的香包绣制技艺属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市现有刺绣、香包相关企业几百家,年产值逾亿元,产品透过电商平台销往海內外。小小香包不仅寄托避灾祈福的愿望,亦成为当地人脱贫致富的「宝藏」。

第38集:蛋壳也能雕刻?厨余变身艺术品

     中国古代艺术家们,似乎拥有万物皆可变艺术品的能力,蛋壳都不例外。蛋雕这门非遗技艺,就是在蛋壳上进行绘画雕刻,早在春秋时期已有记载。艺术家在不足一毫米厚的蛋壳上创作,用阴刻、阳刻、浮雕、镂空、镶嵌等多种技法,雕出山水、花草、人物、动物,可以说是包罗万有,令人叹为观止。

第37集:侗族神奇技艺  千年风雨桥不用一钉

     风雨桥是广西和贵州等地的特色建筑,集桥、廊、亭於一身,被视为侗族文化的代表。长达几十米的桥梁,主要使用木料、石材,以榫卯结构连接,不用铁钉就非常坚固,堪称建筑奇迹。为传承这门技艺,非遗传承人杨似玉多年来培养300多名徒弟,设计超过300座侗族传统木建筑,1997年广西政府送给港府庆祝回归的「同心桥」木雕,就出自他的设计。

第36集:白族扎染  如何点草成金?

     白族扎染工艺,以云南大理周城村为代表,源於唐朝,是以草木为染料,在白布上染出蓝色图案,包括画图、扎缝、浸染、漂洗、晾晒等多道工序。周城村的扎染产业为当地人提供了致富方法,染坊也成为独特的旅游热点。如今扎染已融入现代审美元素,用扎染布料制成的服饰、背包、纸巾盒更透过电商出口到海外。周城村也成为云南省「非遗扶贫」的一个典范。

第35集:坚守「一丝一毫」 造就千年宣笔

     宣笔,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历代深受推崇,制作技艺源自唐代古宣州(今安徽宣城市),於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笔毫大多以兔毛、羊毛、牛耳毫等制成,选料、制桿、齐毫、圆笔、修毫等8大流程100多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历代制笔人「一丝一毫」的坚守,让宣笔工艺传承至今,並发展成产业,产品远销海內外。

第34集:巧夺天工的成都银花丝

     成都银花丝工艺,有近2,000年历史,是將高纯度白银抽拉成细如发丝的银丝,交替运用填丝、穿丝、搓丝、焊接等技法,做成形态各异的精美工艺品。四川手工达人雁鸿,用铝罐制作精美古风饰品,在网络走红,后来更拜师学艺成都银花丝工艺,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令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古老工艺。

第33集:上海民俗「地标」 古典豫园灯会

     豫园是上海少见的古典园林,豫园灯会,则被视为上海民俗文化「地标」之一。豫园灯会早於明清时期开始盛行,元宵灯会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的虎年元宵灯会,结合最新的声光电技术,制作出「航天虎」、「航母虎」等特別造型,古今交融,成为打卡热点。

第32集:「中国电影鼻祖」皮影戏的传承之路

     皮影戏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将美术与戏曲巧妙融合,几个皮影、一盏灯、一块布,就有一台好戏。2011年,皮影戏被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传承这门古老艺术,中国美术学院早前成立皮影数字博物馆,有非遗传承人在一些非遗活动中提供皮影戏体验,令年轻人近距离感受皮影戏魅力。

第31集:「人间第一香」 茉莉花茶穿越古今

     以花入茶,是中国茶文化的一大特色,窨制而成的茉莉香片,更有「人间第一香」的美誉。有逾百年历史的老字号茶庄吴裕泰,其独特的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近年先后推出茶味雪糕、月饼,又设「茶饮吧」推出多款创新茶饮,成功吸引年轻人尝新。

第30集:曾失传300年  澄泥砚的「复活」之路

     文房四宝,纸笔墨砚,传承中国独有工艺。山西省新絳县出产的澄泥砚,工艺源於汉朝,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制作非常复杂,在明末清初一度失传。直到300多年后的1990年代,山西工艺美术大师藺永茂父子根据文献、文物,成功「复活」这门古老技艺。如今的澄泥砚工艺结合现代技术,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宣传大使」。

 

第29集:龙泉宝剑 古法新铸

     在中国古代,剑有崇高地位,发展出源远流长的剑文化。浙江龙泉自古以出产宝剑而闻名,古法铸剑技艺传承几千年,有20多道工序,说「十年磨一剑」並不夸张。隨着现代技术发展,以龙泉宝剑为代表的古法锻制技艺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们透过直播分享铸剑技艺,以及开发文创产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喜爱。

第28集:中华美食代表 北京烤鸭的秘密

     北京烤鸭被视为中华美食代表之一,原来烤鸭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聚德为代表的挂炉烤鸭、以及以便宜坊为代表的焖炉烤鸭,是北京烤鸭的两大派別,传承技艺之余,两间老店都向境外发展,当中全聚德在全球已有120间分店,让更多人品味到中国的美食文化。

第27集:变废为宝的麦秆剪贴技艺

     俗话说,禾秆冚珍珠,中国人千百年来发挥创意,将不起眼的麦秆都变成「珍珠」。「麦秆剪贴」始於隋唐时期,是用经过处理的小麦秸秆拼贴成图画,成品光泽亮丽,生动立体,古代曾是皇室贡品。麦秆剪贴技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

第26集:酿酒智慧典范  茅台的现代风味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茅台酒已有记载,其以小麦及优质糯高粱作为原料,利用贵州茅台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顺应季节变化,酿造出香气醇厚、回味悠长的风味,被视为中国人酿酒智慧的典范。如今,茅台更在酿制技艺中加入现代科技,更跨界推出雪糕产品,展现独树一帜的现代风味。

第25集:神奇的榫卯——中国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传承几千年的中国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以木材为主要原料,打造柱、梁、斗拱等木构件,组成坚固的古建筑框架结构。标志性的榫卯结构,令建筑严丝合缝,不用一根钉都可以稳固抗震,展现中国人精湛的建筑技艺。2009年,中国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24集:中国风的象征——景德镇陶瓷

     陶瓷自古就是中国的象征,以青花瓷为代表的景德镇瓷器,更是其中代表。江西景德镇被誉为「世界瓷都」,制瓷技艺传承千年,於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將非遗与文化旅游融合,「复活」10多个古代瓷窑,打造文创空间,成功吸引国內外陶瓷艺人在此创业交流,令陶瓷文化生生不息。

第23集:穿越3000年 「活」在当下的古琴

     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中国古代亦被视为君子美德的象征。2008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近年,内地掀起「复古」热潮,不少年轻人开始学习古琴,部分更成立琴社以古琴演绎现代音乐,广受欢迎。正是这些「知音人」的不懈努力,让古琴艺术穿越千年,「活」在当下。

第22集:历久弥新的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是「中国三大名腿」之一,制作工序多达80多道,需要8-12个月的酝酿,才造就色、香、味、形「四绝」的火腿。为更好地传承金华火腿工艺,浙江金华近年牵头修订产品标准,令金华火腿制作更健康,走向标准化生产,飘香四季,历久弥新。

第21集:壶中绘干坤的內画技艺

     內画,是中国独特的书画技艺,源于明清时期,最早是用於装饰鼻烟壶,在细小的瓶子內画出精美图案,题材包罗万有,更契合「须弥芥子」的传统哲学思想。鼻烟在今日几乎绝迹,內画鼻烟壶作为工艺品流传下来,內画传承人还开拓更多不同产品,如內画手表、內画水晶,受到欢迎。

第20集:鱼拓——让鱼「活」在纸上的艺术

     在没有影相技术的宋朝,想「打卡」钓鱼的文人,发明一种技艺,可以在纸上1:1重现鱼类的形貌,这就是「鱼拓」。一些濒临绝种、或已经消失的鱼类,或许都能在鱼拓作品中找到痕迹,提醒看客要珍爱自然,保护动物,和谐共生。

 

第19集:古老「打树花」 曾登北京冬奥舞台

     《延禧攻略》中的「万紫千红」表演令观众印象深刻,原来这就是来自河北蔚县暖泉镇的古老民俗「打树花」。500多年前,当地铁匠从打铁时的火花得到灵感,将铁水泼洒到城墻上打出万朵火花,成为平民的烟花。2021年,「打树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暖泉镇打造专门的表演场地,结合杂技、武术和声光电技术,编排成新的打树花表演,更登上北京冬奥舞台。

 

第18集:位列「四大名雕」 莆田木雕传承千年

     莆田木雕技艺已有千年历史,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三重透雕等技法闻名,雕像栩栩如生,被列为中国「四大木雕」之一。随着时代发展,莆田木雕工艺不断创新突破,主题更为丰富和现代化。福建莆田市将莆田木雕列入5大品牌之一,将莆田打造成「中国木雕之城」,木雕作品更成为中国传统工艺走出国门的代表。

第17集:油纸伞「撑起」中国风景

     油纸伞曾是古人挡雨遮风的必需品,亦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內涵。传统油纸伞是纯手工制作,但隨着钢骨尼龙布伞的普及,古老技艺面临失传。新一代传承人透过多媒体平台宣传油纸伞工艺,又融入潮流审美元素,將产品出口到海外。从生活用品转变为工艺品,油纸伞「撑起」了一道美丽的中国风景。

第16集:「中华第一」兰州牛肉面

     来自西北的兰州拉面,为什么能成为「中华第一面」?原来有五个美味密码:「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这「五色」秘方源于中国西北少数民族的智慧结晶,令始创於1915年的兰州拉面从名不见经传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美食。

第15集:蜚声国际的加牙藏毯

     青海加牙村,村落虽小但出产的藏毯却蜚声国际。这里的藏毯织造技艺传承400年,设计结合汉、藏文化,色彩艳丽,极具特色。90年代机器织毯兴起,手工织造藏毯一度式微。2006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工艺,为古老藏毯带来了更多现代设计。

第14集:核雕里的大千世界

     在指甲大小的果核上,雕刻出「微观世界」,这就是核雕绝技。核雕源于西汉,兴盛於明清时期,是传统雕刻技艺中最难的一种。网络直播兴起,成为让普罗大众了解核雕的平台。河北、江苏等多地更发展出核雕产业,带动当地民众致富。

第13集:针灸奇术 助力中医走出国门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有一个深受外国运动员欢迎的「明星项目」,那就是中医的针灸。这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糅合中国5000年来的医学智慧,於2010年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经有103个世卫成员国认可使用中医针灸,助力中医药走出国门,为全人类健康提供「中国处方」。

第12集:「全民武功」太极拳

     如果要评选中国「全民武功」,相信非太极拳莫属。太极拳在17世纪中发源于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村,继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阴阳、中庸之道,於202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全球联系太极拳的人数超过4亿,这套拳法已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第11集:藏民精神的传承——理塘赛马会

     四川甘孜州理塘县被誉为中国「马术之乡」,每年夏天,激动人心的国际赛马活动,就在高山草原上拉开帷幕。马术被视为藏民精神的传承,理塘赛马会已有400多年历史,「最美藏族男孩」丁真,令这个传统盛会更广为人知。

第10集:修复「时光」的魔法——古代钟表修复技艺

     北京故宫保留着1,000多件特制钟表,是明清时期由西洋传入宫廷,其造型精美,能报时,能表演,被视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不过很多钟表都年久失修,需要专业的钟表修复师,令它们恢復昔日风采。故宫的古代钟表修复技艺,已传承到第五代,《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播出,令这项非遗技艺广受关注。

第9集:西湖龙井「一叶千金」的秘密

     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有「一叶千金」之誉,这不但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更离不开茶农的手工制茶技艺,包括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十大手法」,一度濒临失传。2008年,西湖龙井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杭州开办炒茶培训课程,10多年来成功培养逾1,000位炒茶技师。

第8集:渔猎文化遗迹——鸬鹚捕鱼  

     以渔猎为生的中国先民,不仅发明出渔网等工具,更懂得在自然界中寻找帮手,早在1,000多年前,开始驯养鸬鹚协助捕鱼。随着现代技术发展,以及「禁渔」保育计划的实施,许多渔民和他们的鱼鹰开始「转行」,成为各个景区的文化景点,令游客透过鸬鹚捕鱼表演,了解古代渔猎文化和农耕社会文明。

第7集:千年建筑奇观——地坑院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讲的是中国北方有一种古老建筑奇观:地坑院。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形和土质,孕育出这种「地下挖坑、四壁凿洞」的独特建筑,经济实用,冬暖夏凉,並契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念。河南陕州等地近年活化地坑院建筑,传承古老手艺,更开辟文化致富之路。

第6集:神秘的鱼皮衣

     鱼皮除了可以食,竟然还可做衫?黑龙江有一个「赫哲族」,以渔猎为生,已有千年历史,由于居住的地方不适合种植棉、麻等植物,赫哲先祖就取材于大自然,用鱼皮制作衣衫、被褥,非常独特,古人的生活智慧真是令人佩服。

第5集:螺螄粉里的「非遗」密码

     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螺螄粉,因「臭中带香」的独特风味,风靡大江南北,其制作技艺原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螺螄粉最开始只是街头小食,如今已发展成百亿产业,不仅承载文化,更造福民生,这也是非遗传承的意义所在。

第4集:重现「太空站」对接的潍坊风筝

     今年的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放飞了近4米高的「太空站」风筝,「重现」神舟飞船与中国太空站对接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潍坊,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制作技艺传承2,000年,机械、电子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为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

第3集:粤绣:给西方的礼物

     以色彩艳丽、构图立体著称的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数千年历史,曾在明清时期经海路运到英国、法国和葡萄牙等地,因而被称为「给西方的礼物」。隨着时代变迁,粤绣手工技艺,如何在现代社会发展?来看看年轻的传承人们是怎样进行创新。

第2集:惊艷世界的「独竹漂」绝技

     武侠小说中的「一苇渡江」绝技,原来真的存在。在贵州赤水河流域,有个流传千年的绝技「独竹漂」,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曾是当地人出行必备的生活技能,如今就演变成体育运动和民俗表演。不少年轻人接下传承责任,将汉服、戏曲、音乐元素融入独竹漂表演,惊艳世界。

第1集:千年青砖 维系古建「生命」

     香港故宫的900多件展品令人目不瑕给;但其实在拥有600年历史的北京故宫,连不起眼的青砖,也有精彩故事。河北任丘市有一座200多年历史的「御用」古建砖厂,故宫、天坛等古建筑,能够保持原本风貌,离不开这里以古法工艺烧制出产的青砖。

 

预告片

王星记扇

改革开放|从公有制、承包责任制到市场化 杭州非遗王星记扇厂浴火重生

重阳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来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提及了古代中国重阳节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植物,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阳节时,会将茱萸插在家门前及戴在头上,根据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民间流行茱萸插头上,以御初寒消灾避难、预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卷第三》也记载了重阳节时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龄、萸系臂”的风俗。

  为何重阳...

1:31

千年「鱼拓」技艺:让鱼在纸上「活」起来

1:40

「修复」时光的魔法:故宫传承百年的钟表修复技艺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样「活」在现代?

1:40

千年渔猎文化 鸬鹚捕鱼的消失与传承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