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看中国崛起 文化积淀达到“和而不同”

编辑︰黄皓颐

  一直以来,中国在文化进程中具有很大包容性。在传统文化中,儒家、佛家和道家可以互补,儒家、法家和墨家可以共存,又像北京人、上海人和广东人各有不同的方言、生活习惯和思维,但仍能达到“和而不同”。

 张维为看中国崛起 宗教共存文化共融

  中国拥有的第四个“文明型国家”特征──超深厚的文化积淀。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气势恢宏、内涵丰富、绵延不断的文化成就,这些包括中国人崇尚的“天人合一”、“整体主义”,也包括“儒、释、道”互补,以及“儒、法、墨”共存。这对于今天这个充满宗教冲突和对抗的世界,仍然具有启发意义。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也意味着,中国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可以容多样为一体。

  中国有很多种方言,像北京人、广东人、上海人在许多生活习惯和思维方法的差异上,其实不下于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之间的差异,还有56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在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框架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确实十分精彩。

  延伸阅读:张维为看中国崛起 悠久历史传承的治国理念

张维为看中国崛起 “八纵八横”高铁交通便利

当代中国-名家-张维为看中国崛起 文化积淀“和而不同”
高铁不单使中国人出行变得方便,也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有反映中国崛起的重要优势之一,就是深厚文化的积淀。图中是河南洛阳龙门站的高铁列车,正停靠在站内接载乘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天在中国大地上,飞驰的、最现代的高铁,背后也有丰富的中国文化记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种线性的大工程,从万里长城到大运河就是例子,而且在现在的互联网世界,可以见到网民有很多创意,把中国的高铁图、列车运行图制作成跟地铁图一样,然后配上各种各样生动的语言,例如说早上在上海吃生煎包,晚上到云南吃鲜花饼等等。

  延伸阅读:张维为看中国人的红色精神 带动文化崛起

  这种“八纵八横”的高铁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出行的便利,也是一种激发出各种过去我们文化的积淀。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国有世界上最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最丰富的人文景观,当然也有最滋味的华夏美食。

  这个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份最伟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先要心怀敬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活着的古老文明,虽然古老,但至今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她今天展现出来的一切,绝不是一些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能描述的,什么“先进”和”落后”、“民主”和“专制”、“高人权”和“低人权”,这种过分简约的、简陋的概念,是没法描述中华文明的。中华文明的内涵比这些概念要丰富一千倍、一万倍。

张维为看中国崛起 怀抱中国文明带来辉煌成就

当代中国-名家-张维为看中国崛起 文化积淀“和而不同”
文化积淀“和而不同”五千年文明正是中国崛起的优势之一。平日走在街头,不时可以看到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图中辽宁沈阳市的一条彩绘仿古街便是一例。摄于2013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凡是能够数千年而香火不断的东西,一定有其独特的地方,甚至有非常伟大的智慧。所以我们一定要小心留神,不要拿这种西方所谓的现代性的标准,来随意否定中国的文明,而要像对待一切珍贵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真地呵护、理性地分析,看看这些文明的因素、文明的东西已经给我们带来多少辉煌成就。而且要看看它们对中国、对世界有什么特殊意义。

  “文明型国家”既是一个国家,又是“百国之和”,是成百上千个国家慢慢整合起来的。在中国模式的引导下,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四个“超”──人口、土地、历史和文化,都是中国崛起的最大优势。

  延伸阅读:张维为谈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但如果你放弃中国道路,放弃中国模式,只管照搬西方模式的话,那么中国“文明型国家”众多的优势,恐怕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变成一个最大的劣势。结果“百国之和”变成“百国之异”,强调共识的政治变成对抗的政治,还有“百国之和”的人口将会成为中国混乱和动荡的温床,因而“百国之和”的疆土成为四分五裂的沃土,“百国之和”的传统成为无数传统纷争和对抗的藉口,“百国之和”的文化成为不同文化族群大规模冲突的根源。

  因此,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意识到,中国崛起对中国、中国人、整个世界,以及人类的伟大意义。我们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也使我们充满了自信。

  (转载自《这就是中国》第7集)

相关标签
北京

葛兆光对“天下”的想像:单纯认为天下平等和谐 只是浪漫情怀

2025-01-05
小红书中美对帐

张维为谈中美对帐 最令美国人震惊7件事是?

2025-04-16
紫禁城

葛兆光对“天下”的想像:历史学者普遍强调“中国”与“四方”之别

2024-12-29
当代中国-名家-张维为论中国治国理念:从人民整体利益出发

张维为论中国治国理念:从人民整体利益出发

2021-07-07
当代中国-名家-张维为看邓小平的人才战略

张维为看邓小平的人才战略

2021-06-29
当代中国-名家-张维为看中国崛起超悠久历史传统的背后意义

张维为看中国崛起 悠久历史传承的治国理念

2021-04-29
当代中国-名家-张维为看中国崛起超广阔的疆域国土

张维为看中国崛起 超广阔的疆域国土

2021-03-29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编辑之选

基辛格秘密访华为中美破冰 被伦敦记者识破?

2025-05-03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导航 一条问题分高下

2025-05-02
小红书中美对帐
张维为

张维为:中美民间大对帐 加速中国文化复兴

2025-04-23
中国经济
罗思义
罗思义

罗思义看中国经济问题根源

2025-04-19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谈李光耀
杨荣文
杨荣文

杨荣文谈李光耀:与人互动 先思考彼此权力关系

2025-04-18
罗伦斯将军 潮游三国

三国旅游|雒城遗址 细看东汉战乱与繁荣

2025-04-13
5.16中俄联合声明
温铁军

温铁军拆解中俄农业合作的喜与忧

2025-03-06
紫禁城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对“天下”的想像:国际秩序总依靠力量和利益

2025-01-12
天安门广场、白宫
马凯硕

马凯硕:是时候与非西方开展对话了

2024-09-19
香港达德学院是共产党在港建立的一间大专院校。校舍原是泷江别墅,芳园是别墅的别称。
丁新豹

丁新豹回顾达德学院 汇聚共产党专才的香港大专院校

2024-08-01
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週,机器人表演
金灿荣

金灿荣看第四次工业革命 中国地位举足轻重

2024-07-03
当代中国 时评

人均寿命不断延长 中国人的“长寿密码”有哪些?

2024-04-02
共同富裕
Qiyuan Lu
卢麒元

卢麒元看共同富裕:中国扩大经济共同体成关键

2024-02-15
中国在智慧科技养老上仍有很大发挥空间
新华网 时评

智慧生活|以智慧技术赋能养老服务

2023-06-13
人民币暂时难以取代美元地位
雷鼎鸣

雷鼎鸣看中国经济|人民币取代美元的障碍

2023-06-07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看东西方人生态度大不同 西方哲学不能变成中国思想

2023-06-01
中青时评

“铁路+旅游”激发旅游市场新动能

2023-05-30
中美关系尚未到解冻阶段
环球时报 社评集

中美关系|欢迎中美关系“解冻” 但美国必须来真的

2023-05-27
呼伦贝尔草原
陈万雄

陈万雄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战皆在呼伦贝尔草原

2023-01-06
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落实多边主义
央视快评

中国经济|携手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

2022-09-17
霞飞宸

霞飞宸解说马远《水图》:取材及手法绝无仅有

2022-08-25
 美元人民币
翟东升

翟东升从日德汇率政策 预示不干预人民币升值利多于弊

2022-08-16
当代中国-林奋强-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香港第一次
林奋强

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 香港第一次

2021-12-20
当代中国-名家-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金一南

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2021-12-16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樊锦诗

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2021-12-07
当代中国-名家-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张信刚

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2021-11-12
当代中国-名家-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莫言

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2021-08-02
当代中国-名家-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 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2021-06-17
当代中国-吴家玮-吴家玮穷小子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吴家玮

吴家玮穷小子 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2021-03-08
当代中国-李光耀-看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
李光耀

看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

2020-12-28
当代中国-单霁翔-今年故宫600岁
单霁翔

修缮保育 北京故宫迎来600岁生日

2020-12-09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