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粱一夢」夢了甚麼? 「黃粱一夢」比喻榮華富貴終歸虛幻,勸喻世人不用太過執著,原來是出自一個奇幻故事的。 典故是這樣的:唐朝開元年間,有一個窮困潦倒的盧姓書生,在上京赴考的途中經過一間旅店休息,碰巧遇到一位道士,兩人暢談甚歡。 言談間,盧姓書生感慨自己雖貴為讀書人,但一直未能考取功名,仍然貧困,感到十分落泊。於是,道士拿出一個青瓷枕頭,讓盧姓書生睡一睡,便能滿足他希望得到榮華富貴的願望。 這時,...
故宮離黍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即將約7月2日開幕,原來成語裏也有故宮一說,但此故宮不同彼故宮,到底「故宮離黍」講的,是哪個故宮? 「故宮離黍」一詞出自《詩經‧王風‧黍離》序, 而這裏的故宮是指從前的宮殿;黍則指糧食作物。這個成語則是比喻懷念故國的情思。 當一個人經過故地,看到滄海桑田,或者物是人非,總會勾起對這個地方的感情。 但如今一提起故宮,大家想到的自然會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院,或者電視劇裏的故宮宮廷生活;而香港更有幸...
三長兩短 哪三長與哪兩短? 「他若有甚麼三長兩短,我定不會放過你!」這句話是電視劇常出現的對白。 「三長兩短」這句話,究竟是哪「三」長,哪「兩」短呢? 第一個說法與棺材有關:連同棺蓋,棺材是由六片木材拼湊而成的,合共四長兩短。因此,還未蓋上棺蓋之時就是三長兩短,意味着意外、死亡。再說,古時棺木會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在一起。《禮記·檀弓上》有記載:「棺束,縮二,衡三。」意即縱向捆兩下,橫向捆三下。因縱向木板較短(兩短),橫向木板較長(三長),所以...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下一句是甚麼?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被評為看完「不下淚者,其人不忠」的諸葛亮《出師表》,意思為竭盡所能,為了完成任務不惜奮鬥至死。 這兩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大家可能未必知道,這兩句並不是完全由諸葛亮所創的名句:「鞠躬盡瘁」才是諸葛亮原創的,「死而後已」則出自《論語·泰伯》。 《出師表》有兩篇,分別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這兩句話是出於《後出師表》,而且它還有後著,全句是「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
六親不認 哪「六」親? 踏入6月,介紹三個含「六」字的成語,當中的「六」種東西,大家又知多少? 六神無主:六神並非六個神仙,而是道家思想中主宰人心的神靈,分別為心、肝、脾、肺、腎和膽。如果這六個神靈都拿不定主意,六神無主,那人便會心慌意亂。 六親不認:現今六親泛指親屬,但史上對於哪六親其實各有說法,當中有三個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根據《左傳》,六親為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妻子家屬)和...
大智若愚 我們閱讀一些不論是中、西方的寓言故事,內裏總有一些睿智滿滿的長者,但他們表面看來卻平平無奇,甚至有些愚鈍,我們可以以「大智若愚」來形容他/她,究竟此語從何而來? 「大智若愚」原作「大智如愚」,見於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歐陽少師指的是歐陽修,因他當時任太子的老師,蘇軾因而稱他作歐陽少師。 蘇軾是歐陽修的後輩,他剛入京時,便得到歐陽修的提攜,所以對他一直非常欽服。歐陽修辭官後,蘇軾寫給他的信《賀歐陽少師致仕啟》,用上「大勇若怯,大智如愚」來稱頌...
不飛則已 一飛沖天 如果一個人由寂寂無名而突然有大成就,我們可以用「一飛沖天」或「一鳴驚人」來形容,但這兩個成語的出處卻是描述皇帝,一國之君怎會是寂寂無名的呢?又為甚麼他起初「不飛」、「不鳴」,但之後卻「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呢? 這兩個成語最早的出處為戰國韓非子記載的春秋楚莊王的故事。《韓非子.喻老》記述楚莊王在位三年只顧玩樂,更下令如有大臣進諫,格殺勿論。有一次,大臣伍舉向楚莊王進獻了一個隱語:有一隻鳥在山上,三年來不飛不鳴,這是甚麼鳥呢?楚莊王回答:雖然這隻鳥三年不飛,但卻可一飛衝天;牠雖然三年不鳴,但卻可一鳴驚人。...
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 鳥兒已經打盡,弓已沒有價值,可以收藏起來;兔子已死,追趕的獵狗也沒有用處,可以烹來吃了。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些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當身邊的人已沒有價值的時候,就可被殺掉或棄置。 這句話原文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有指最早見於春秋時期越國文臣范蠡寫給武將文種的一封信。當時范蠡及文種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范蠡知道越王是個只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人,於是決定歸隱田園,同時亦建議文種快點離開越王。文種期後詐病不上朝,結果被越王賜死。 上述四句話,在司馬光《資治通...
每日一詞 打咗珍可以去見soon仔! 「打咗珍可以去見soon仔!」還記得在疫情期間,在宣傳長者打疫苗的廣告片中,一位100歲婆婆說了這句話嗎? 「打珍」其實是「打針」,「soon仔」是「孫仔」,全句意思是:打了針便可以去見孫仔了。當時「soon仔」還一度成為潮語。 這位婆婆說的方言近似台山話,但又算精準,因為台山話的「仔」叫「doi」,「靚仔」台山話發音為「靚doi」,因此「孫仔」的在台山話的發音為「soon doi」。 說起台山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