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才知鹽米貴 出門才曉路難行 形容年青人不知生活艱難,會說「吃米不知價」。舊時民間諺語,有一句意思與之相當的,你又知道是甚麼嗎? 這一句便是「當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 意思就是說,孩子長大成家後,面對衣食住行的生活問題,就會知道鹽米等生活用品並不便宜,以此告誡孩子不要養成浪費的壞習慣。 以前農村沒有馬路沒有車輛,都是不平坦的泥巴路,一般人無論到哪裏都是靠雙腳行走。因此,舊時長輩就以「出門才曉路難行」來訓示後輩...
燈不撥不亮 理不辯不明 形容真實的事情不會虛假,會說「真理愈辯愈明」,舊時諺語中,也有一句意思與之相當的,你又知道嗎? 這句話就是:「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意思是燈不理順一下是不會明亮的,道理不經辯論是不會讓人明白的。 中國作家協會的羅旋,曾在其長篇小說《南國烽煙》中寫道這句話:「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有意見可以擺出來!」就是說有甚麼意見盡管說出來。 話說回來,燈為甚麼要「撥」才亮呢?古時的燈是油燈,用...
頭回上當 二回心亮 形容犯了錯以後吸取教訓,會說「經一事,長一智。」另外還有一句意思相當的諺語,你又知道嗎? 以前,長輩們會說「頭回上當,二回心亮」 ,意思就是第一次上了當,第二次心中有數,遇到相同的事就不會再受騙了。舊時的智慧,都是從自身的經歷出發、又口口相傳而來,因此朗朗上口,淺白易明。 這句諺語出現在溫瑞政主編的《中國俗語大詞典》第一版辭海版, 當中引述李良傑著作《較量》中的一句:「『海濤,你越...
父母在 不遠遊 遊必有方 現今社會,交通方便發達,大家經常去長途旅行,但在古代,遠行可能意味數年不歸,如果家中有年邁的父母親,如何是好呢?因此古代就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說法。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里仁》。意思是父母仍然健在,做子女的不應遠遊,即使遠遊,也應留下方向,即遠遊的地點讓父母知道。問題是孔子在戰國時期也周遊列國,他是否等於沒有遵照此建議呢?現在通訊發達,我們又是否仍要遵守此規條呢? 事實上,孔子的父和母,分別在他3歲及17歲就已經仙遊。...
每日一詞 樓主與板主 現代人喜歡在網絡討論區討論話題或發帖文,發帖文的人叫做板主或樓主,原來板主叫法來自香港,樓主的叫法則來自內地。 樓主是網絡用語,是內地討論區對發帖人的稱呼。因為發帖人所發的帖文處最頂,有其他人回覆的話,就像建成一層一層樓,所以將最頂的發帖人叫做樓主。 在香港討論區中,一般稱發帖的人為「板主」,但在兩地互動下,發帖人的稱呼已漸趨模糊,大家亦傾向以「樓主」替代。 樓主的漢語拼音是「Lou Zhu」,所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