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的把式」下一句是甚麼?

  對於廣東人來說,「天橋的把式」這句話可能較陌生,但對北京人來說,卻是常掛在口邊的諷刺話語。

  要了解這句話,必須先了解老北京人口中的「天橋」是怎樣的地方?

  在北京,天橋是平民聚集休憩的地方,在《天橋一覽序》中有說:「天橋者,因北平下級民眾會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會風俗,一斑可見。」

  從前社會,天橋聚集了來自各地的雜耍藝人,有京劇、評劇、曲藝、藝術、雜技等民間藝人,在天橋上大耍雜技為生。

  他們在開練之前,總會先滔滔不絕地講上一番話,吸引大家聚攏圍觀。

  可是,到真正表演時,身懷武功的只有少數,大多都只用雕蟲小技來哄哄市民罷了。

  如此下來,幽默的北京人就編成了一句俏皮話:「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也就是說,這是天橋的樣式,只說而不做、沒有真材實料之意了。

  延伸閱讀:「無牙婆穿針」是怎樣的情景?

 

「死牛一便頸」還是「死牛一邊頸」?

  當形容某人很固執,廣東話會用「死牛一便頸」來形容。究竟「死牛一便頸」還是「死牛一邊頸」?又為甚麼用牛頸來形容固執?

  在中文大學的「現代標準漢語與粵語對照資料庫」中,就記錄有「死牛一便頸」,而「便」的普通話拼音是「bian」,與「邊」的普通話拼音相同,而粵語發音「便」也與「邊」接近,因此又有人把「死牛一便頸」讀成「死牛一邊頸」。

  至於哪一個較準確?「死牛一邊頸」就較能解釋了。

  從前農村社會,牛是重要的生產工...

猴子為甚麼又叫「馬騮」?

  有一首兒歌唱道:「河邊有隻羊,羊邊有隻象,象邊有隻馬騮仔,好似你咁樣。」我們一般叫猴子作「馬騮」,活潑頑皮的小朋友會叫作「馬騮仔」。為甚麼猴子又是「馬」?

  粵語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其中「馬騮」就與古漢語有關。「馬騮」最早寫成「馬留」,宋朝已有這種叫法。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十:「今世猴為馬留,與其人形似耳。」

  「馬留」與古漢語「猱」有關,「猱」字讀音naau4 (發音類似「嬲」),就是猴子的意思。因此,自古猴子便叫作「馬留」,後來慢慢演變成「馬...

明明明明明白白白喜歡他

  中文有趣的地方,在於相同的字會因不同的詞性或讀音,變化出不同的意思,有時還會令人捧腹大笑。   「明明明明明白白白喜歡他」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明明明明明白白喜歡他」中,涉及的字都很簡單,但整句連在一起卻讓人摸不着頭腦。

  貼士:「明」與「白」,除了是動詞外,還可用作名詞當中。

  若「明明」與「白白」都是名詞,指的是兩個人的話,意思就明顯得多了。

  全句的意思其實就是:「明明(人名)明明(明顯)明白(知道)白白(人名)喜歡他」。

  猜...

你等一會會會會會會計的人嗎?

   「會」字因詞性不同,有不同的意思。   「你等一會會會會會會計的人嗎? 」 這裏六個「會」字連在一起的一句,被網絡上稱為「大魔題」,你又能看懂嗎?

  「會」作動詞時,有「能夠」、「會見」的意思;用作副詞的時候,則有「片刻」之意。

   以上一句分開來看或許能夠明白當中意思:「你等一會 會 會會 會 會計的人嗎?」

  答案是:你等一會(稍後)會(是否)會會(會見)會(懂得)會計的人嗎?

  延伸閱讀:差點沒上上上上海的車 

「棺材內伸手」下一句是甚麼?

  今天是西方的受難節,也讓我們說一下與死亡有關的中國古代歇後語。

  「棺材內伸手」下一句是甚麼?

  活人要拿物品,必須伸出手來,可在躺着棺材內的死人,又怎能伸出手來呢?

  清·王有光《吳下諺聯》卷二:「棺材內伸手來」。

  這句話透過誇張的手法,諷刺了那些愛財如命、貪婪到死不罷休的人。

  「棺材內伸手」的下一句,便有「死要」或「死要(錢)」了。

 

 

「剃頭挑子」下一句是甚麼?

  「剃頭挑子」是從前街頭理髮匠所攜帶的「工具箱」,從清朝時出現。「剃頭挑子」有一句歇後語,大家知道嗎?

  清朝男人的髮型是剃掉前面的頭髮,將後面的頭髮梳成一條辮子,這種髮型需要專人來打理,於是「剃頭匠」就出現了。

  剃頭匠走街串巷,吆喝「剃頭嘞」,顧客便在路邊坐下理髮。

  「剃頭挑子」,就是剃頭匠的扁擔挑子,用以攜帶理髮用的工具。

  通常,挑子的一頭放着剃頭梳辮的工具,如剃刀、梳子,篦子等;另一頭則...

「廣東人唱京劇」下一句是甚麼?

  有聽過京劇的朋友,都會感受到京劇的唱腔、發音與粵劇很不同。那麼,「廣東人唱京劇」會是怎樣的體驗?

  京劇以「中州韻」和「湖廣音」為標準,融合北方官話的咬字發音(如翹舌音、兒化音),與廣東方言(粵語)的語音系統(如九聲六調、無捲舌音)差異極大。

  廣東人若未經過訓練唱京劇,容易將方言習慣帶入,形成不倫不類的唱腔了。

  於是,就有了「廣東人唱京劇—南腔北調」的歇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