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4/04/2023
清明節除了要掃墓祭祖,傳統「食俗」也豐富多彩。與清明節相關的食物,除了近年成為網紅食品的青團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種類,全國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美食,例如子推饃、暖菇包、饊子等。
清明節|福建泰寧清明小食: 暖菇包
清明節,其實是由「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融合在一起的節日。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透過欣賞明媚的春光以及青青原野。
祭祀以及郊遊活動時間長,加上事前一兩天都要為祭拜儀式做準備,因此清明當天可作上墳的食物祭品以及乾糧,大多都是事先預備,而且保質期較長。
具體吃些甚麼,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習俗,江南許多地方大多會加入艾草製作青團,在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綠色」清明小食,例如客家人的艾粄,還有在福建西北的泰寧一帶常吃的「暖菇包」。
暖菇是甚麼?其實是一種長滿於田間、學名為鼠麴草或鼠曲草的植物。
待製作暖菇包時,人們就把鼠曲草粉、粘米粉、糯米粉,加上清水攪拌,再將米漿煮至成團;之後就可以趁熱把麵團揪成小塊,捏成杯盞狀,再放入內餡封口,蒸二十分鐘左右,即可食用。
暖菇包的內餡有分鹹口、甜口。鹹口最主要由醃肉、春筍、蕎菜、乾冬菇,黑木耳、豆腐乾等,配辣椒粉乾炒而成;而甜口主要帶有顆粒感的豆沙泥。
在泰寧南北兩邊,暖菇包的包法不一,南面偏向包成圓月形,北面則偏向把麵皮上下對接成水餃形狀。
據說,暖菇具有止咳化痰、強腎健骨的作用,因此這款清明節小食可算是天然補品。
清明節|麵食小吃子推饃、饊子 都與一個故事有關
清明節除了各種綠色小食,還有不少麵食。當中一款特別的清明節麵食,就是子推饃,在很多地方人們也稱之為「麵花」或者「花饃」,在山西、陝西一帶尤其流行。
子推饃這個名字,就與寒食節的起源有關。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為感念淡泊名利的忠僕介子推,下令在他去世這天不准動火,只能吃冷食涼菜。民間則以「子推饃」,紀念介子推的高尚品質。
除了子推饃之外,清明節深受不少地區民眾喜愛的麵食還有饊子。
饊子是一種環狀的油炸麵食,在古時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也叫做「寒具」。如今南北各地在清明節都有吃饊子的習慣。
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尤其多,特別是以維吾爾族以及寧夏回族等製作的饊子最出名。
不過,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在清明期間,則有不同的飲食習慣。例如聚居於福建等地的畬族人,就會煮「烏稔飯」來吃。
烏稔飯也叫烏米飯,製作的方法並不繁雜,將採摘下的烏稔樹葉洗淨,放入清水煮沸並撈去樹葉,然後,將糯米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蒸熟後即可食用。
隨着時間推移,雖然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基本已經不再流行,不過與這個日子有關的食物和習慣卻保留下來,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
延伸閱讀:清明節的由來與這個傳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