㷫烚烚

  夏天快到了,太陽出來會有「㷫烚烚」的感覺。究竟「㷫烚烚」是甚麼感覺呢?

  「㷫」(hing3,粵音:慶)。《集韻》:「火乾出也。」意思是出現灼熱的感覺;《說文解字注》亦提到:「上出為乾,下注則為溼。」火從下而上燃燒,熱氣向上,這就是「㷫」的意思。

  「烚」(hap6,粵音:洽),《集韻》提到,烚是火一般的樣子,疊字「烚烚」就是用來形容火的形態。因此,㷫烚烚用於形容火正在燃燒的形態,引申為「熱氣騰騰」「身體發熱」的感受,就好像看到燃燒的火焰一般。

  因為讀音「烚烚」與「恰恰」相近似,不少人會寫成「㷫恰恰」,其實留意它與火有關,就會知道「㷫烚烚」才是正字。

  延伸閱讀:形容熱的另一粵語:翳侷 

「翪瘟雞」何解?

  有時在路上有人橫衝直撞,旁邊行人就會破口大罵:「成嗰翪瘟雞!」(翪與中同音),到底是甚麼意思呢?

  「翪」這個字,在《爾雅·釋鳥》出現過:「鵲鵙醜,其飛也翪。」「翪」就是鳥展開雙翼上上下下亂飛的樣子,原意是指鵲鵙樣子醜陋,連飛的姿態都亂作一通,非常不像樣。

  到了現代,人們也就把步履混亂、橫衝直撞的人,也形容為像鵲鵙一樣的「翪瘟雞」了。

  延伸閱讀:「草雞」不吃草 

「穊撻撻」與呂后有關?

  有沒有試過,當煮粥熬過了火,粥變得極為秥稠,就會不禁說「杰撻撻一鑊粥」。「杰撻撻」的正字真的這樣寫嗎?

  「杰撻撻」正字應該是「穊撻撻」。穊,音杰,《說文解字》中,「穊,稠也」意思就是濃密、濃稠。

  這個「穊」字,在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也出現過:「深耕穊種,立曲欲疏;非其種者,鉬而去之。」

  這句話還與呂后有關。據說公元182年,呂后舉辦一場酒宴,席間劉章趁着酒興唱出了一首諷刺呂后的歌,就是「深...

太高了 「镺」唔到

  大家有沒有試過想伸手拿在高處的物件,卻又拿不到?   這個時候,大家或者都會說:「我镺唔到,有沒有人可以幫我?」

  「镺」音ou2,近「拗」。

  這個字在隋朝《博雅》裏面的解釋是「長也」。左思《吳都賦》寫道:「尔乃地劫坱圠,卉木镺蔓。」

  「镺」的意思指向上生長,同樣指長長的意思。

  東西太長,所以拿不到,慢慢就衍生出「镺唔到」的詞語。這個詞語,是老一輩昔日掛在口邊的詞語,今天懂得的人已不多了。

  延伸閱讀:...

做乜「眼瞏瞏」?

  許冠傑的《鬼馬雙星》歌詞有這一段:「求望發達,一味靠搵丁鬼馬雙星眼瞏瞏,人生如賭博贏輸都無時定,贏咗得餐笑,輸光唔駛㷫」。

  因「瞏」的讀音為「king4」,發音與「琼」相同,所以大家經常誤以為要寫作「眼琼琼」。

  其實「瞏」字在《說文解字》已有修錄:「瞏,目驚視也。從目袁聲。」也就是「直眂如驚貌。又瞏瞏,無所依也。」意思是說眼神驚訝、無助。

  另外,這個字在普通話中與「窮」同音,讀成「qiong2」。

  延伸閱讀:有...

相關標籤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囡囡

音︰naam4 naam4

       音︰naam4 naam4。意思是指小女孩,但粵音讀「南南」,而非「女女」。

     「轉眼間,你囡囡已經長大了不少﹗」指小女孩已經長大成人,婷婷玉立。

       囡字從女及口,本義為小女孩。囡字屬於方言字,蘇滬方言稱小女孩作囡,一般指6-9歲的小姑娘,類似我們常說的寶貝。粵語稱呼小女孩也有「囡囡」之說。粵語「囡」應與「南」、「男」等字同音。

      清.王應奎《柳南隨...

生骨大頭菜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形容寵過了頭的孩子,叫作「生骨大頭菜」。為甚麼?

  原來是和大頭菜的生長有關。

  大頭菜即是大頭沖菜,是廣東一帶的傳統風味名菜,這種菜通常會被人取出莖部作醃製鹹菜之用,蒸肉餅、蒸魚都會用到。但如果大頭菜種得不好的話,菜中的纖維便會又粗又硬,吃菜時便會弄得滿口是渣,就想像有骨頭一樣,難以下嚥。

  農民會以「種壞」來形容這種不好的大頭菜,而「種壞」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