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我搦住,唔該!

  相信大家想請人幫忙提一下東西時,會說到:「幫我拎住,唔該!」這個「拎」字,正寫就是「搦」,音nuò (攞)。

  「搦」字有拿、提、用力按壓的意思,都是用手緊緊捉住物件的動作。

  在古代,這個字較為常見,而且有多種意思。如《三國魏·曹植·幽思賦》:「搦素筆而慷慨,揚大雅之哀吟。」這裏是握筆的意思。

  《文選·左思·魏都賦》中的「搦秦起魏,威振八蕃」,這裏的「搦」則有壓制的意思。

  《薛仁貴征遼事略》中有「躍馬橫鎗搦眾官百姓」的句子,這裏的「搦」解作挑釁之意。

  到今天,「搦」這個字則多用來形容用手拿着,即是「搦住」的意思。

  延伸閱讀:抱法處勢而用術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很多古詩對於現代人來說,不看註解不易明白,但這一句算是例外。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柳滿皇都」出自韓愈的《初春小雨》,意思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這早春的景色,遠勝過綠楊滿城的暮春。

  看似簡單,實則絕不平淡。

  前面還有兩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指京城的街道上小雨紛紛,雨絲就像乳汁般細密而滋潤,小草鑽出地面,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天到了,大地回暖,萬物復甦,令人對未來充滿希望。古人有很多讚美春天的詩句,讀來令人心情愉快。

  宋代朱熹《春日》中的「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就是讚美春天的美句。

  這兩句意思是萬紫千紅的花朵開滿枝頭,爭相着向人們報告春天的來臨。

  春天象徴着美好的開始和盎然的活力,孕育着新的希望,百花齊放捧出萬紫千紅,詩句瑯瑯上句,將春天的生機呈現出來,反映出古人的文采。

  延伸閱讀:一生之計...

「輘輷」原來這樣解?

  「靜靜雞喺度咬耳仔!你哋究竟有咩輘輷?」

  說兩人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或事情有些曖昧怕被人知道,通常會說這件事當中有「輘輷」,廣東話發音即是「景轟」。

  《文選.洞簫賦》中曾出現這個字:故其武聲,則若雷霆輘輷。《文選.李善注》中則提到:輘輷,大聲也。

  也就是說,「輘輷」發音與古代戰車行進時發出的聲音相近,若士兵行軍打仗時聽到這樣的聲音即表...

一抽二掕

  購物過後,兩手拿着幾袋戰利品回家的樣子,常用「一抽二掕(lang3)」來形容。

  一抽二掕,也有人寫成「一抽二襱(lang3)」,讀音和意思都是一樣的。

  究竟甚麼是「掕」?「掕」字有用繩紥緊,用勾掛住,或者把東西捆在一起的意思。「一抽二掕」形象化地描述了左一袋右一袋的樣子。

  形容同樣景象的,廣東話中還有「藤掕瓜、瓜掕藤」,也非常常用。

  延伸閱讀: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

「攔坦」是何含義?

  你聽過有人形容那些粗俗無禮的人為「攔坦」嗎?這個形容詞現在已不常聽到了,但在年長大叔口中偶爾還會聽到。

  「攔坦」正寫為「蘭單」或「蘭彈」,原來最早時並不指粗劣的人。

  乾隆年間成書的《吳下方言考》,內有紀錄唐朝官員蘇頲的《詠死兔》詩:「兔子死蘭彈,將來掛竹竿,試移明鏡照,無異月中看。」《吳》書注:「『彈』讀若『攤』,狀物之死而柔者,曰『蘭彈』。」

  可見,蘭彈原本是指柔軟之物,而後演變成粗俗詞語,...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庹縮

   如果被人說「庹縮」,你的形象就沒了。

  「庹縮」,粵音為「度叔」,意即形容很懂得精打細算、甚至佔別人便宜的人。遇到這種人的話,就要避而遠之。

  明朝梅膺祚所撰的《字彙》中說「庹,兩腕引長謂之庹。」意思是說, 指成人兩臂左右橫伸之間,由左手的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離,合起來約有五尺。《直語補證 · 庹》中則說:「以手量物長短曰庹。」

  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