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5/03/2024 如果有人動不動都「插嘴」發揮自己的見解,實際卻「無料到」的話,我們會大罵「懶醒」。 原來,「懶醒」的正字是「讕(音欄lan2)醒」,就是假裝聰明的意思。 這個字在《廣州話普通話詞典》就有收錄,正寫為「讕」。 在日常生活中,這個字是經常出現的,例如「讕靚仔」、 「讕好人咁」、「讕叻」、「讕得戚」、「讕高竇」、「讕正經」、「讕有寶」等等。 周星馳在主演的《唐伯虎點秋香》就有一句:「你唔好讕醒,你捉我字虱之嘛!」 延伸閱讀: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一抽二掕 購物過後,兩手拿着幾袋戰利品回家的樣子,常用「一抽二掕(lang3)」來形容。 一抽二掕,也有人寫成「一抽二襱(lang3)」,讀音和意思都是一樣的。 究竟甚麼是「掕」?「掕」字有用繩紥緊,用勾掛住,或者把東西捆在一起的意思。「一抽二掕」形象化地描述了左一袋右一袋的樣子。 形容同樣景象的,廣東話中還有「藤掕瓜、瓜掕藤」,也非常常用。 延伸閱讀: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
庹縮 如果被人說「庹縮」,你的形象就沒了。 「庹縮」,粵音為「度叔」,意即形容很懂得精打細算、甚至佔別人便宜的人。遇到這種人的話,就要避而遠之。 明朝梅膺祚所撰的《字彙》中說「庹,兩腕引長謂之庹。」意思是說, 指成人兩臂左右橫伸之間,由左手的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離,合起來約有五尺。《直語補證 · 庹》中則說:「以手量物長短曰庹。」 總之...
一帗 「一帗」的「帗」字大家懂得讀出來嗎?這樣標音一帗(音弗),大家一定明白是甚麼了。 廣東話中的「一帗(弗)」,意思是一小部分。 《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一幅巾也」。《漢書 · 食貨志》:「布帛二尺二寸為幅」,未到一匹。在古時,做衣用布匹都以「匹」計,未到匹就有很少一幅布的意思,意思就是小小的一塊布。 到了現代,一帗也就是用來指某東西的一小部分的意思。 延伸閱讀:「二打六」原...
長隑隑 當看到一篇文章很長的時候,你可能會說:「文章長隑隑,點睇呀!」 「隑」字在西漢揚雄(前53-18年)《方言》中有所載:「隑,陭也。」另卷七:「隑企,立也……委痿謂之隑企。」意思指梯子、站立、不能行走的意思。 在三國魏張揖(生卒年不詳)撰的《廣雅》中,「隑」字出現了三次,分別有「長也」、「立也」、「陭也」之解釋。 而有趣的不在「長」的意思,而在讀音上...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攔坦」是何含義? 你聽過有人形容那些粗俗無禮的人為「攔坦」嗎?這個形容詞現在已不常聽到了,但在年長大叔口中偶爾還會聽到。 「攔坦」正寫為「蘭單」或「蘭彈」,原來最早時並不指粗劣的人。 乾隆年間成書的《吳下方言考》,內有紀錄唐朝官員蘇頲的《詠死兔》詩:「兔子死蘭彈,將來掛竹竿,試移明鏡照,無異月中看。」《吳》書注:「『彈』讀若『攤』,狀物之死而柔者,曰『蘭彈』。」 可見,蘭彈原本是指柔軟之物,而後演變成粗俗詞語,...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