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2/12/2022
當農村工業化,發展城鎮化的時候,中國的城市又面對甚麼難題呢?
在1970年代後期,知青回城是一個很重要的政策。當時有幾千萬名知青,包括我在內,都用各種各樣方法回城,而回城後就要面對就業問題。
溫鐵軍憶知青頂替父母工作崗位 影響國企職工素質
1979年、1980年,知青回城的時候,正好是中國財政嚴重赤字之際,擴大再生產的能力極端匱乏,導致沒有就業空間,因而出現知青回城就業的問題。
那時候,出台的政策是5個人的飯10個人吃,要求國有企業打開大門,讓工人的子女招進廠房頂崗,頂替父母的崗位。
這些父母都約50歲,是技術骨幹的工人,結果他們要下崗了。當然整個國企的人力資本的素質也有所變化。職工素質下降,人力資本要5個人的飯10個人吃,於是形成人浮於事。另一方面,生產的貨品價格再急劇上升,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
所以說,一方面農村救了城市,另一方面農村陡然崛起,在客觀上形成了壓力,導致城市原有的體制不適應,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延伸閱讀:溫鐵軍回顧農村工業化發展迅速 中國度過70年代債務危機
溫鐵軍看中國80年代市場化 克服困難走出中國特色道路
這時候,西方人相信我們是按照他們的制度,進行了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和全球化的過程。我們要學習西方的東西,這不是不對,也沒有對錯,但問題是你沒有把中國的經驗總結到位。
80年代,中國開始全面推進市場化,到了80年代後期,蘇聯垮台了,但中國沒有。
我們把農村工業化的資本原始積累做了點評。那時候,如果我們完全按照西方那套意識形態去實行,說不定還不如當年的蘇聯。而蘇聯就真的接受了。
現在很多學者仍然照搬西方的解釋,你倒不如自己親自去看看。1991年12月,蘇聯正式解體,我就是在1991年12月去了蘇東七個國家進行考察,然後我才知道它為甚麼會垮,而中國為甚麼沒有垮。因為我們沒有像蘇聯般被客觀規律推着,而是一步步的克服無數困難,我們走過去了。
我們要認真總結這個經驗,才能講好中國故事。我們編的那些教科書,不一定對人家意識形態沒有影響,因為它是主流東西。
我做了五年,編他們能接受的說法,當時我稱自己是「兩道翻譯」,把世界銀行組織的西方專家、學者,到中國指點江山的東西,翻譯成各個實驗區地方幹部能夠聽得懂的說法,又把地方說的東西翻譯成世界銀行大專家們能聽懂的東西。
中國是按照自己的國情走出中國特色的道路,這些沒有被我們認真總結,還是影響了教科書的傳播。1988年,中國提出的方案並不亞於蘇聯的體系,當時陳雲同志說恐怕不能這麼大動,風險太高,鄧小平就選了價格闖關。
延伸閱讀:溫鐵軍回顧80年代農村3大創造 城鎮企業成功帶動城市工業
溫鐵軍憶80年代尾西方撤資 中國陷入經濟衰退
1988年,中國嘗試放開物價走市場,因為原材物料價格太高,連續幾年都是通貨膨脹,於是試着價格闖關,導致了1988年的18.6物價指數。1989年就變成了生產停滯,因為是三角債,大量企業無法生產,沒有資金,所以連續兩年爆發經濟危機,接着中國就出現了比較嚴峻的局面。再加上1989年6月,美國宣布對中國制裁,西方國家開始大規模從中國撤資。
當時正在工業化高漲時期,突然遇上撤資,怎麼辦?中國經濟進入了嚴重的衰退。1988年、89年是滯脹危機的爆發,1990年進入大蕭條,正是需要資本的時候。
中國從1991年開始,逐漸開放國內的資本市場、1992年相繼開於證券、期貨、房地產市場,同時開始自己增發貨幣、國債,利用財政金融主權仍然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機會,自主金融,形成中國經濟基本增長的能力。
但由於1993年大規模增發貨幣,導致1994的24.1物價指數,造成嚴重的通脹,加上債務,危機再次爆發。(八之七)
(轉載自Global University for Sustainability@YouTube,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