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檔」定「大排檔」?

  近年香港興起傳統文化保育熱潮,幾年前就曾經出現過對大排檔去留問題的討論。從公共衛生角度出發,大排檔難以滿足現今社會的衛生要求,但在保育本地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又有相當的保留價值。

  大排檔是香港本地飲食文化的其中一個標誌,簡單而言,指的就是路邊經營的食肆,體現香港人獨特的飲食文化,幾十年來都是香港基層市民生活的寫照。

  然而,到底是「大牌檔」還是「大排檔」?一直也有兩種不同的講法。

  有人認為應寫成為大牌檔,原因是政府針對食肆所發放的飲食牌照,可以分為大牌和細牌,大牌可以煮任何菜式,細牌則只能賣小食。

  也有人認為應寫成大排檔的,是因為排檔是對固定小販攤檔的一種稱呼。這類檔攤通常是集聚在同一條街上,並一列排開,因而稱為「排檔」。

  延伸閱讀:延伸閱讀:《大灣仔的夜》港式大排檔以食會友 見證大灣區融合  

「圍內」與「小圈子」   

   香港電台電視部有一齣戲劇叫作《競爭之合謀有罪》,每集內容都是根據真實個案改篇,當中的個案不少都是認識的人互相作利益輸送,或共同分享利益,通俗一點說就是「圍內益自己人」。 

   「圍內」,在廣東話俗語當中就是一個圈子內的自己人或熟人。這個「圈子」可以是親友,也可以是利害相關的集團,而這個俗語就與昔日鄉土文化關係甚大。 

   以往中國以農立國,不少鄉村會以「圍」的形式作為族群聚居之地,例如新界地區有不少同一姓氏的圍村。村民在「圍村」內居住和生活,加上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也...

洗大餅

   中國人素來以刻苦耐勞見稱,過去不少華人到海外謀生,以勞力換取微薄薪酬。在各式的辛酸故事中,我們不難聽到一些人在外國生活要「洗大餅」,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洗大餅」,意思就是從事洗碗的工作。以往華人移居外國或留學,原有的職業技能未必能獲當地承認,為了維持生計,只能從事一些勞力工作。 

   由於外國西餐廳多以圓碟為盛器,因而就以「洗大餅」來形容洗碗工作。除了外型外,也因為洗乾淨碗碟便可賺取酬勞,猶如「洗」出錢來。 

   洗碗的工作絕不輕鬆,酬勞又...

立冬收成期 雞鳥卡會啼

  香港天氣剛剛開始有一點秋意,但原來已過了立冬了。立冬是農曆中第19個氣節,代表冬天到來的意思。

  立冬之時,萬物終成,在古代對農民而言,立冬是一個重要的日子,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農民們也會停止在農田中作業,等到春天來臨再次投入生產。

  在中國社會當中有關立冬的諺語頗多,例如有一個說法是「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意思是因為雞鳥看到稻米豐收,牠們便想到有足夠的穀物果腹,所以高興的啼叫,代表...

「大閘蟹」為何令人又愛又恨?

  股市樓市波動,連月下跌令股民「損手爛腳」,損失嚴重的話更被稱為「大閘蟹」。為甚麼美味的「大閘蟹」會與投資有關?

  大閘蟹,正稱為「中華絨鰲蟹」,是河蟹的一種,當中以長江水系出產的大閘蟹最為人熟悉,素有「蟹中之王」的盛名,至於吃大閘蟹的最佳季節就是秋季。

  不過,在香港,「大閘蟹」則有另一個意思。那就是代表手上股票箍得緊緊的股民,通常都是股票價格比買入時下跌很多,因而被套牢的狀態。

  何以股票被套牢的人會被稱...

520

  今天5月20日,不少年輕男女都像過情人節一樣慶祝,「520」是怎麼來的呢?   

  普通話中,「520」的發音和「我愛你」類似,於是在網絡上開始流行起來。

  中國各地方言又怎麼說「我愛你」呢?

  上海話:吾老歡喜儂額;寧波話:阿拉臘月子福啊儂;南京話:吾對你蠻有意思滴;重慶話:我只有愣個喜歡你了;開封話:俺就是相中你了;河南話:俺楞中你了;山東話:俺喜憨嫩;山西話:額待見你;合...

打牙祭

  「打牙祭」乃四川方言,原本是四川人祭祀財神(或稱土地神)的習俗,後來泛指吃肉或豐盛的菜餚。「打牙祭」有甚麼故事呢?

  《犍為縣誌·風俗》記載:「工商業家月以初二、十六兩日肉食二次,名為打牙祭,已成為各家普遍之習慣。」四川商人傳統每逢月初及月中都以雞、豬、魚等肉類祭拜土地神,祈求保佑自己生意興隆,客似雲來。拜祭過後,上上下下自然要大吃一頓,「祭」自己的牙齒,於是便有了生動貼切的「打牙祭」之說。

   以前肉價十分昂...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