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鬼」點樣走?

  你們有沒有看過經典港產電影《旺角卡門》?其中一幕是由張學友飾演的烏蠅在戲院前當無牌小販,突然小販管理隊前來驅趕,烏蠅因被由萬梓良飾演的Tony阻礙,結果「走鬼」失敗被抓。

  這一幕出現的小販「走鬼」情境,今時今日在香港真的很難見到,但大概在三、四十年前,小販走鬼可說是市區每天都會出現的情境。

  所謂「走鬼」,就是無牌流動小販為逃避執法人員的動作。

  當年港英政府僱傭了大批來自印度與巴基斯坦的人當警察,他們其中一個任務就是驅趕街上的無牌流動小販。

  由於他們的膚色、言語和本地華人差異很大,因而被本地華人譏為「紅毛鬼」。每當他們驅趕小販時,小販們便大喊「紅毛鬼來了」,好讓其他小販立即收檔逃脫,久而久之就有「走鬼」的說法,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延伸閱讀:【香港街市】從小販「走鬼檔」 變成如今的市政商場街市  

光棍節有大中小?

  每年11月11日,已經成為消費者最滿心期待的日子,因為「雙十一」是著名的網購平台進行大型促銷活動的日子,也就是一個網上的購物節。電商通過一連串拆扣優惠,讓民眾「血拚」個夠。 

  其實「雙十一」除了是購物節日,在內地高校界內也是著名的「光棍節」。 

  「光棍」是社會上對單身男性一個俗稱,光棍節就是一個「慶祝」男性單身人士的日子。 

  據說在1993年南京大學的男生們發起11月11日為單身而慶祝的日子,由於1與木棍形態相似,因此有四個1的11月11日便成為光棍節。這種文化想...

「秋風起」點解要「食臘味」?

  「秋風起,食臘味」,每逢秋冬季節都是吃廣東臘味最適合的季節,熱騰騰的白飯上鋪上蒸熟的臘腸臘肉,香油肉汁滲入飯香當中,在秋冬乾爽涼快的天氣中享用,確是一大樂事。

  中國人製作臘味已有超過二千年的歷史。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在他的作品《楚辭·招魂》中提及一種叫做「露雞」的食物,古文字學家郭沫若在《屈原賦今譯》中將「露雞」解釋作「鹵雞」;亦有考證認為這是將去除內臟的整雞先醃製數日、再令其自然風乾的一種美食,被視為臘味的前身。

  至於廣式臘味,則是廣東酶製工藝,與唐宋...

「鬼佬涼茶」真係涼茶?  

  最近香港天氣轉涼,不少人會進補禦寒。然而,很多人可能進補過度或者頻頻吃火鍋而出現燥熱狀況,有些人會喝涼茶作清熱下火之用。 

  除了傳統中式涼茶外,廣東人和香港人認為喝「鬼佬涼茶」也有清熱作用。所說的「鬼佬涼茶」,其實就是啤酒。

  「鬼佬」是廣東人對外國人的一個通俗稱謂。何以啤酒會被視為「鬼佬涼茶」呢?這種盛行於歐美的酒精飲品,自釀造過程中加入了啤酒花,單從藥材的角度來看,啤酒花性微凉,功效健胃消食,清熱利濕。啤酒清熱利...

「生保」同戶籍有關?

  現今社會進步,不少大樓屋苑都有保安,甚至公共屋邨有看更幫大家巡樓兼看門口。當保安人員遇到一些「生保」人及陌生面孔,通常也會多問幾句探明來意,並要求他們先登記再上樓,以策安全。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生保」有陌生、生疏的意思,而這個俗語的由來是與中國古代一種制度有關的。

  「保甲制度」是自宋代開始一種帶有軍事管理的戶籍管理制度,所謂「什伍其民」、「變募兵而行保甲」,就是這個意思。

  到了明清兩代仍有類似設置,是管理鄉村地區的重要制度。保甲制度以戶、甲、保等為基本單位,十戶...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

市擔:STAMP  

  廣東台山有一個詞語「市擔」,大家知道是甚麼意思嗎?

  這個詞語原來是由英語直接演變而成,並沿用英語的發音。

  「市擔」意為郵票,來自英文「STAMP」。其餘例子還有:看球賽時說「骨波」,即好球,來自英文「GOOD BALL」。

  另有部分詞語半中半英,例如:「老民」,意為老人,由「老」和「MAN」結合而成;「好反」即好玩,「好」和「FUN」融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