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7/09/2022
景賢里嶺南三合院布局 結合中西建築特色
景賢里建於1937年,原名鿋廬,是港島半山司徒拔道的一座私人大宅,第一代主人翁是香港商人岑日初及岑李寶麟夫婦。
當時山頂是外籍人士聚居的地方,景賢里的興建極具象徵意義,反映當時華商的地位和財富俱增,亦揭示了本港早年的高尚住宅區開始在港島半山區形成,一直延續至今。
景賢里的設計上,主樓採用嶺南傳統的三合院布局,正屋加上兩側翼,開口向南,南面建照壁,形成內院。有別傳統建築,兩翼兩翼稍為張開,令內院空間得以擴闊。
主樓及兩翼的屋頂採用傳統的歇山式琉璃瓦屋頂,並飾以中國建築特有的屋面裝飾物,例如閣樓屋脊中央的寶珠裝飾,以及「博古」風格的脊獸等。主樓及副樓外牆砌上水紅磚,室內地面鋪上雲石地磚、木地板,以及馬賽克砌成的圖案。
細緻的中式建築特色,糅合在結構、用料和設計方面的西方建築風格,被視為中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物,也見證中西建築的優秀作品。
延伸閱讀:深水埗配水庫|百年歷史古迹出土 港產羅馬式建築令人讚歎
景賢里命途多變 多次易手險遭清拆
1977年大宅易手,新業主「話梅大王」邱子文將它改名為「景賢里」。
2004年,邱子文病逝,而景賢里就開始面臨命途多變的際遇。初時,邱氏家族想將景賢里拍賣,環保組織長春社得悉後,發起保育運動,終使業主取消拍賣。
惟三年後,景賢里再度易主,於2007年被賣給內地富商,同年9月突然進行清拆行動。結果大宅的琉璃瓦屋頂被拆卸,宅內的宮廷式裝飾被拆除,不少樑柱的仿中式結構裝飾部分也被拆走;大宅只有內部結構及紅磚牆大致完整。而花園的一些石雕、圍欄、扶手、燈飾及圍牆等,也被拆走。其破壞程度可說非常之大。
景賢里成為法定古迹 活化做中醫藥和普洱茶養生中心
當時在社會輿論壓力下,政府即時將景賢里列為暫定古迹。2008年7月,景賢里正式被評定為法定古迹。政府向業主進行「以地換地」方式補償,換取業主同意為景賢里進行修復,之後交給政府管理。
要修復遭到破壞的景賢里,並不容易。由於大宅建於1930年代,相隔數十年,很多昔日的工藝已經失傳,被拆去的門窗、地磚、瓦頂等亦難以復原,幸好保育人員憑着舊照片和現場留下的散件,花近一年時間逐少逐少併合、推敲原貌,最終近八成得以修復。
景賢里修復後,要如何進行活化?在《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經歷兩次流標後,今年6月終於知道景賢里的未來前途了。景賢里將會活化成為「景賢里‧養生殿」,推廣中醫藥和普洱茶文化,預計2027年開始營運。
期待這座歷史文化遺產,成功活化重生,將中國文化、養生觀念廣傳給每一代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