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圳河看改革開放 由掩鼻而過到雀鳥天堂

撰文︰華思齊

  深圳河,一條把香港和深圳切開的邊界。正因為它尷尬的地理位置,昔日每逢有關深圳河的治理,都牽涉深港、牽涉中英雙方管理,以致在改革開放初期,氾濫不斷的深圳河一度成為兩岸居民的噩夢。

改革開放大規模發展 加劇深圳河水土流失

  全長37公里的深圳河,是深港兩地最長河流,發源於深圳市梧桐山牛尾嶺,由東北向西南流經邊境的羅芳村、漁民村、赤尾村、漁農村等,最後匯入深圳灣。由於位處禁區,對大部分港人神秘又陌生。

  80年代改革開放,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早期污水處理不善,河流淤塞污染,昔日「清河」淪為臭水溝;沿岸大規模發展,加劇水土流失,造成深港兩地水患頻繁。

  當年羅湖邊境的漁民村,一到雨季經常水浸,而且是「兩三年一小淹,五年一大淹」。

  延伸閱讀:小漁村變大都市 深圳改革開放40年巨變  

1971年的深圳河兩岸,當時中國還未改革開放,深圳尚未啟動城市化發展。(圖片來源:AP)

改革開放後 全國首個達港深標準的水利工程

  該河的水災最嚴重是1993年,6月和9月分別發生過兩次,把港深兩地超過20平方公里的面積淹沒。

  羅湖漁民村一帶水深達兩米,停水停電,交通癱瘓。深圳災情嚴峻,深南路以南街道成河,羅湖火車站附近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和富臨大酒店地庫水浸,停車場逾百部汽車泡湯,電氣控制室受到波及,酒店停業40多天;受山泥傾瀉及水浸影響,廣深鐵路一度中斷近12小時,寶安機場被逼關閉4個小時,兩次水災造成超過20億元人民幣經濟損失。

  改革開放後,儘管港深兩地曾於80年代中就深圳河進行防洪規劃,可惜當時深圳及港英政府未能就竣工後的邊界劃定、土地權限、管理等達成共識,結果拖拉10年,深圳河治理工程卒之在1995動工,分四個階段進行。

  歷時逾20年的深圳河治理工程,是改革開放後全國第一個全程進行環評、監測及保護的水利工程,融合中港兩地法規、程序及技術標準的差異,將河道裁彎取直。新河道寬闊順直,堤壩連綿整齊,防洪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是劃時代的。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的記憶 深圳「二線」

改革開放逾40載,如今深圳河兩岸,左邊是香港落馬洲的農田,右則深圳處處高樓。(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20年前,深圳河又黑又臭,人人掩鼻而過。隨着工程完結,河水氾濫和水質大為改善,深圳河不再是居民噩夢。

  根據深圳市生態環境局資料,2020年1至5月,深圳河口水質更是1982年改革開放後有紀錄以來最佳水平。臭味消失,河水清澈,魚蝦再度出沒,鳥類及水生植物不斷增加,成為逾百種由西伯利亞至澳洲前來休息或過冬的鳥類天堂。

列根訪華趣聞 嬉笑背後中美關係角力

「銀河號」事件損中美關係 推進北斗衛星研發

改革開放暨大華大復辦 中國吸納港澳人才建設國家

改革開放鄧小平的百年目標  2020年已經實現了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