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仔莫摸頭 摸頭眼淚流

  「賣仔莫摸頭,摸頭眼淚流」這句話你聽過未?上一輩的應該耳熟能詳,因為這是上世紀流行的廣東俗語。

  在20世紀,擁有4個或以上孩子的家庭十分普遍,不過,那年代很多因為經濟能力不足以養活孩子,於是就有「賣仔」的情況出現。有時候,孩子未必真的「賣」出去,可能是「送」出去的。

  因為生計要賣出自己的孩子,已經十分難受的,若是在交出的一刻摸一摸孩子的頭或身體,孩子與父母難捨難離,真的會忍不住哭斷腸的,因此就有「賣仔莫摸頭,摸頭眼淚流」的說法。這個俗語,把那時代的生活情景形容得十分真切。 

  現在當然沒有這情況了,而且販賣人口亦是非法的。

  有趣的是,在葵涌和宜合道有一間舊物店取名為「賣仔勿摸頭」。店主因為把舊物視如己出,每次出售都如同「賣仔」一般依依不捨,於是以此為店取。後來,店主對出售舊物實在太捨不得,最終決定改變經營模式,將店子租出作拍攝或作道具之用。

 

六親不認 哪「六」親?

  踏入6月,介紹三個含「六」字的成語,當中的「六」種東西,大家又知多少?

  六神無主:六神並非六個神仙,而是道家思想中主宰人心的神靈,分別為心、肝、脾、肺、腎和膽。如果這六個神靈都拿不定主意,六神無主,那人便會心慌意亂。

  六親不認:現今六親泛指親屬,但史上對於哪六親其實各有說法,當中有三個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根據《左傳》,六親為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妻子家屬)和...

才高八斗 Vs 學富五車

  形容別人學識淵博,才智過人,我們可以用「才高八斗」或「學富五車」來形容,這兩個成語出自不同典故,但意思相近,但為甚麼我們會用「八斗」、「五車」來形容才學滿滿的人呢?

  古時,一石有十斗,如果佔了八斗,可真是厲害了。這人是誰?便是相傳能七步成詩的曹植。南朝詩人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如此看來,謝靈運對曹植的才學推崇備至,對自己當然也有一定的自信。

  後來人們便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比喻文才高超的人。唐.詩人李商...

芒種忙 忙着種 

   6月6日,開始進入24節氣的第9個節氣、夏季第3個節氣——「芒種」。這個氣節是在小滿和夏至中間,表示開始踏入炎熱的季節了。

   芒種是直接以農事命名的,民間有把「芒種」稱為「忙種」,「芒種忙、忙着種」,是農民整年最忙的日子。

  「芒」指有芒(外表帶尖細刺針狀物)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種」,指種子或播種。芒種前後,北方多晴天,正是收麥時節,而南方為梅雨季節,正適合插秧種稻!芒種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農事耕種以此為界,...

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名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出自《漁夫》。

  《漁夫》是屈原被放逐後與江邊漁夫的對話。漁夫見屈原憔悴不堪,問其所以,屈原解釋自己落得如斯田地是因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但他堅拒同流合污。漁夫反問,世俗既然如此,為何他不與世推移、隨俗方圓?屈原堅決回答,一個人怎能忍受清潔的身體遭受污染?寧可跳進湘江,葬身魚腹之中!

  漁夫微微一...

生骨大頭菜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形容寵過了頭的孩子,叫作「生骨大頭菜」。為甚麼?

  原來是和大頭菜的生長有關。

  大頭菜即是大頭沖菜,是廣東一帶的傳統風味名菜,這種菜通常會被人取出莖部作醃製鹹菜之用,蒸肉餅、蒸魚都會用到。但如果大頭菜種得不好的話,菜中的纖維便會又粗又硬,吃菜時便會弄得滿口是渣,就想像有骨頭一樣,難以下嚥。

  農民會以「種壞」來形容這種不好的大頭菜,而「種壞」又...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一鑊粥  

    「一鑊粥」是廣東方言,比喻一團糟、一個爛攤子。這個詞由來是怎樣的呢?

  「一鑊粥」源自歇後語「煲燶粥——大煲夾渴」。

  粥的特性是粘稠,有如漿糊。粥煲燶了,便更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這個形態,反映做事並未完成,半途而廢,一塌糊塗。

  如果有人把「一鑊粥」來個胡搞,把粥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鑊泡」,事態便更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