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

  香港曾有一則新聞:在一個玩具展覽內,一個高價的巨型「天線得得B」公仔被一位小朋友撞倒打破,父母為此賠償3萬多元。事件惹起了「碰瓷」疑雲,有網民質疑商家別有用心,故意把易碎擺設於在走道中央,藉有人不小心打破而騙財。究竟「碰瓷」是甚麼意思呢?

  「碰瓷」是指有人故意製造或者編造被害的假像,以詐騙和敲詐勒索等方式非法索取財物的行為。

  「碰瓷」一詞原屬北京方言,據說源自清朝末年的沒落八旗子弟。他們會捧着易碎的瓷器(多是贗品)在街上行走,假裝被路人或者行駛中的馬車撞倒,並以瓷器破損糾纏對方作出賠償。後來,「碰瓷」開始泛指此類訛詐行為。

  「碰瓷黨」花樣層出不窮,還有人以香水瓶和眼鏡等小巧的易碎品取代瓷器來訛詐。時至今日,「碰瓷黨」則多會故意製造交通事故,以肉身作敲詐工具,如衝出馬路或整個人撞向行駛中的汽車,以身體受的損傷敲詐司機交出「醫藥費」。

  因應「碰瓷」問題,2020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共安全部聯合印發了《關於依法辦理「碰瓷」違法犯罪案件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碰瓷」行為的法律適用和定罪量刑標準,為打擊「碰瓷」行為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好眉好貌生沙虱

  「好眉好貌生沙虱」是一句廣東俗語。「好眉好貌」、樣貌端正的君子卻「生沙虱」,比喻看似正人君子,但實際問題多多,並非好人,相等於「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沙虱是一種虱子之中體積最小的,沙虱進入皮膚會引起疾病。廣州方言詞典記錄:「沙中小蟲,會咬人皮膚。」

   這種沙虱也會在番薯上滋生,但通常番薯的表皮看起來完好無缺,看不出有問題。

   「好眉好貌」的人「生沙虱」,就像番薯生沙虱一樣,表面看上去很正常,但內部卻已生病。形容人表裏不一,猶如金玉其外,...

夜半飯牛呼婦起 明朝種樹是春分

  今天是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這一天開始,氣候逐漸回暖,萬物復甦,是春耕的重要時節。有一句話:「夜半飯牛呼婦起, 明朝種樹是春分。」是甚麼意思呢?

  這句詩出自清代詩人宋琬的《春日田家》,生動地描繪了春分時節農家的忙碌場景,充滿展現出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

  春分前一天夜半時分,農婦人起床餵牛,確保牲畜有足夠體力進行第二天的勞動。同時,農人也會叫醒老伴,一起討論第二天的農事安排。

  農夫在這一天最愛種甚麼?原來是種樹。

  春分時節,氣溫回...

搞掂與搞定

  廣東話「搞掂」是十分傳神的方言,把一個原本不妥當或麻煩的事情理順。這個詞彙進了內地,變成普通話「搞定」一詞。

  「搞掂」中的「掂」原意是直。「橫掂都係」中的「掂」字,就明顯是直的意思,相對於橫。

  「搞掂」後引伸為順暢、妥當。如在辦公室文化中,完成了一個大項目,同事們會大喊「搞掂!」

  又例如在農曆新年期間,年輕人會以「掂過碌蔗」來互相祝賀,寓意萬事勝意,事事順景。「掂過碌蔗」其實是來源於嶺南文化的一些習...

埋單買單

  在香港食肆尤其大排檔用膳完畢後,客人會大喊夥計「埋單」,夥計會走到餐桌前「埋數」,點算吃了食物的數量,然後寫下一張「單據」,讓客人走到櫃枱付帳。「埋單」這廣東詞彙未幾進了內地,演變成「買單」一詞。

  「埋」有收攏、靠攏的意思,所以顆計會走到餐枱前點算杯盤,「埋單」就是把消費的帳單收攏在一起,最後結帳。「埋單」有「執埋」以及「開單」兩重意義。文學家劉以鬯所著小說《酒徒》(1962)亦多次用上此語:「我吩咐夥計埋單。」

  「埋單」的書面語是「結帳」。內地本來沒有「埋單」一詞,但由於「埋」跟「買」...

相關標籤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

打咗珍可以去見soon仔!

   「打咗珍可以去見soon仔!」還記得在疫情期間,在宣傳長者打疫苗的廣告片中,一位100歲婆婆說了這句話嗎?

  「打珍」其實是「打針」,「soon仔」是「孫仔」,全句意思是:打了針便可以去見孫仔了。當時「soon仔」還一度成為潮語。

  這位婆婆說的方言近似台山話,但又算精準,因為台山話的「仔」叫「doi」,「靚仔」台山話發音為「靚doi」,因此「孫仔」的在台山話的發音為「soon doi」。

  說起台山話...

儂好:上海話與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時。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內人都懂一兩句上海話。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曾一度充斥了整個片場,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話,千萬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