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戲院曾陷結業危機 當年今日重開 繼續推動粵劇文化

撰文︰黃皓頤

  睇演唱會,去紅館;睇粵劇,去新光。即使你不是粵劇迷,都一定知道新光戲院(現為新光戲院大劇場)。這個香港粵劇界的表演場地,不單是很多粵劇名伶展示功架的舞台,也是培育人才的搖籃,被譽為「香港粵劇殿堂」。

80年代新光戲院成粵劇表演場地 名伶「任白」紅線女留足迹

新光戲院是香港重要的粵劇表演場地。在2009年於美國《時代周刊》網站投票中,25項「遊客不容錯過的亞洲體驗」中排第7位。(圖片來源:新光戲院大劇場官方網站)

  新光戲院位於北角英皇道,於1972年建成,前身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廠。當時業主原本是興建住宅大廈,後來改為戲院,院內又設有大型舞台及化粧間等。最初新光戲院以播映電影為主,首部上映電影是紀錄片《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

  1980年代起,新光戲院租予粵劇團體,每天都有表演上映。很多粵劇名伶例如任劍輝、白雪仙、紅線女和林家聲等,都曾經在新光戲院演出,也孕育了阮兆輝、龍貫天、蓋鳴暉等粵劇老倌。

不少粵劇名伶曾在新光戲院演出,其中1993年「林家聲舞台藝術匯演」連演三十八場,場場滿座,最為哄動。(圖片來源:Getty)

  1990年代,粵劇開始式微,新光戲院亦面對經營問題。2005年,業主以租約為由,想收回物業,發展為主題商場。當時汪明荃代表香港粵劇界跟業主交涉,加上政府的介入,才得以續租至2009年。其後再獲續租3年,惟租金增加兩倍多,至近70萬元。到了2012年2月,新光戲院更面臨結業危機,粵劇界亦會失去重要的表演場地。直至結業前兩天,才有驚無險地由新劇團盛世天創辦人李居明出手,成功續租,並投資千萬元將戲院翻新。

  延伸閱讀:香港文化粵劇演變與發展

新光戲院變身大劇場 增多元化用途 毋忘推動粵劇交流

因着李居明(左二)出手幫忙,令新光戲院在2012年逃過結業危機。之後他投資逾千萬元翻新戲院成為新光戲院大劇場。2012年5月20日的新光戲院大劇場開幕禮上,邀請不少演藝界和粵劇界人士出席,當中包括汪明荃(右二)。(圖片來源:新光戲院大劇場官方網站)
2012年5月20日,新光戲院大劇場舉行開幕禮,邀得已故粵劇名伶紅線女專程由廣州來港剪綵,她更上台高歌一曲《荔枝頌》作賀,令觀眾大飽耳福。(圖片來源:新光戲院大劇場官方網站)

  2012年今日(5月21日),新光戲院重新啟用,並改名為「新光戲院大劇場」,變身成為集粵劇、舞台劇、演唱會及播放電影等多元化節目的表演場地,令它可以繼續擔當發揚粵劇及推動文化保育的使命。

  新光戲院大劇場亦扮演推動香港與內地文化藝術交流的角色,例如舉行的中國地方戲曲展、神州藝術節及紅樓文化藝術展等文化藝術活動,令內地各省市的藝術表演者交流切磋,上演連場好戲,觀眾也享受到上佳的藝術享受。

九七回歸前,新光戲院是舉辦國慶酒會的場地,而不少內地劇團到香港交流演出,也會選擇新光戲院的場地。圖為1977年10月1日國慶日,在新光戲院舞台上進行國慶表演活動。(圖片來源:Getty)

  延伸閱讀:【皇都戲院(上)】屹立69年世界唯一露天「飛拱」 見證香港電影文化

  在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粵劇,以及文化保育上,新光戲院一直扮演着積極推動的角色。儘管大型的西九戲曲中心已於2019年啟用,但新光戲院大劇場的重要性未有退減,其交通便利、票價相宜的特點,尤其適合長者,也是他們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從山頂纜車和太平山發展 看香港歷史

當年今日 大坑舞火龍舞入中國國家級非遺

當年今日香港空運貨站啟用 肩負航空貨運重任 迎大灣區樞紐角色

香港傳遞北京奧運聖火 協辦馬術賽 全城投入奧運熱

重陽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來自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提及了古代中國重陽節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植物,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陽節時,會將茱萸插在家門前及戴在頭上,根據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民間流行茱萸插頭上,以禦初寒消災避難、預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風俗志《歲華紀麗卷第三》也記載了重陽節時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齡、萸繫臂」的風俗。

  為何重陽...

大灣區歷史|丁新豹看廣式變港式 粵劇雲吞麵廣彩都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