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車齊響:轟

   三車聚在一起成會是甚麼場景?「轟」,就是指很多車子一同發出的聲音,如轟隆轟隆,形容巨大的響聲。

   《說文》:「轟,羣車聲也。从三車。」我們平常會用轟隆轟隆,原來另一個四字詞也有趣,那就是「轟轟闐闐。」《文選.左太沖〈蜀都賦〉》:「車馬雷駭,轟轟闐闐。」劉良注:「轟轟闐闐,車馬聲。」

   「轟」又有衝擊的意思。金代元好問〈遊承天懸泉〉:「并州之山水所洑,駭浪幾轟山石裂。」元代關漢卿《閨怨佳人拜月亭.第二折》:「當日天色又昏暗,到着大風,下着大雨,早是趕不上大隊。又被哨馬趕上,轟散俺子母兩人,不知阿者那去了。」就是形容兩母子被拆散了。

   「轟」也古代小說中,又有表示驅逐的意思。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我是公婆娶來的,我妹子請來的,只怕你轟我不動!」清代的女子,也表現出霸氣一面。

是月還是朋:朤

  由四個月組成的「朤」(音:朗)是一個古字,跟「朗」同音同義,本意是明亮晴朗。

  這個字出自《西江賦》,當中有不少複雜的字和詞,大多比較拗口,亦不常見。後來收錄在《康熙字典》中。

  這個字,用法頗多。

  「朤朤乾坤,捨我其誰。」乾坤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這裏指天地、宇宙等,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天空朤朤,任鳥兒高飛。」也是指天清氣明,鳥兒可高飛。

  「朤朤脆脆」就是...

直立的人:矗

  香港地小人多,商業中心區大廈「矗立」,高聳入雲,「矗立」的「矗」(音:速),就是由三個「直」字組成的常用三疊字,表示筆直。

  有趣的是,「矗立」現代用來指大廈或物件,可古代,用來形容人,高大而筆直地挺立。

  「矗立」一詞出自宋·秦觀《遊湯泉記》:「自定山轉而西,服光晷,薄星辰,亙二百里,迅馳而矗立,妬危而恬壯,分秀而取奇。」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郭秀才》:「前一人挺身矗立;即有一人飛登肩上,亦矗立;累至四人,高不可登...

三手真扒手:掱

  正常人只有兩隻手,三隻手我們就叫做「扒手」,即小偷的意思,原來真有其字:「掱」(音:扒)。 

  正常人只有左右手,是「正常的手、掩護的手」 ,第三隻手代表「偷竊之手」,即為扒手,是貼身的小偷。我們常寫的「扒手」,其實正寫是「掱手」。

  掱這個字音近「巴」。「巴」本意為「附着」、「黏着」的意思,扒手一般喜歡黏在人背後或身邊,一有機會就把手伸進人的衣物中進行偷竊。「掱手」也就是手多多,擅自拿別...

源自中國的「丼」

  在日式料理中,大家應該見過「日式蒲汁鰻魚丼」、「日式照燒雞排丼」等食物名稱,別以為這個「丼」字是日本字,原來源自中國。

  早在宋朝的《集韻》已有記載,「丼」是一個象聲詞,音dam2,意思是拋一塊石頭入落井裏所發出的聲音。

  例如:「那個女仔靚到丼一聲!」「那個男孩丼咗個玩具落水!」簡單而言,就是投擲物件入水中的聲音。

  在日本,這個字的發音和用法則完全不同。日文發音為「噹」,是蓋飯的意思。它又可以表示用來作裝飯的大...

相關標籤

空寥寥

  當看到空間甚麼都沒有,或陳設少得很時,你可能會說:「這間房空撩撩的,甚麼都沒有。」廣東人形容空間沒甚麼擺設,會說「空撩撩」。   這個字其實正確的寫法是「空寥寥」。

  詹憲慈《廣州語本字》:「寥寥者,空也。俗讀寥,若醋餾魚之餾。」這個字在古代已經出現,徐鉉(916-991)及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本中,「寥」是「廫」的篆形及別字,解作空渺、空虛、空曠,如西漢神仙人物傳記《列仙傳·安期先生》載琊阜千歲老人的故事,作者就用「寥寥安期,虛質高清」來形容無所事事或空虛...

閻王易見 小鬼難纏

  「閻王易見,小鬼難纏。」是說,有時候地位更高者或許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歡刁難別人。

  這句話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閻王好見,小鬼難當,旁邊若有人幫襯,敲敲邊鼓,用一個錢,可得兩錢之益。」

  這個說法套用在現實中,「閻王」就是用來指代大人物或負責人,「小鬼」則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時直接與大人物對話,或許更好溝通,辦事效率也高;反倒是無名小卒更喜歡刁難人,往...

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古代農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為甚麼呢?

  傳統上,清明節的天氣,預示一年的農耕,是人們十分重視的重要節氣。

  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諺語,就是「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放晴的話,就預示整年作物豐收、牲畜興旺;相反,清明節下雨的話,各種果樹和作物,產量品質便受到很大的傷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