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1/11/2021
獅子山隧道是香港第一條行車隧道,但它興建的原意不是為了方便人們出入交通,而是便利供水,紓緩嚴重旱災、食水供應不足的問題。
首條行車獅子山隧道 地下輸水往九龍市區
上世紀40、50年代,大量內地人士來港,造成人口急增。除了住屋、就業、糧食需求殷切外,食水供應也成為一大難題。1960年代,香港出現嚴重水荒,在1963年及1966年更曾實施嚴厲的每四天供水四小時政策,大人細路帶着水桶排隊取水的情景,苦不堪言。
最初水務局計劃興建獅子山隧道,是為了提供一條符合經濟效益的路線,將船灣淡水湖的儲存水,經過沙田濾水廠,通過隧道運送至九龍市區,所以根本沒打算給車輛行走通過。後來隨着政府在60年代大力發展新市鎮,沙田成為首批目標之一,因此因利乘便下,擴大了興建範圍,變成一條可同時容納兩條行車道和三條大水管的隧道。
延伸閱讀:香港歷史首條海底隧道 當年今日紅隧通車
增建第二獅子山隧道 改善新市鎮帶來塞車問題
要鑿通分隔九龍和新界的花崗岩山嶺來興建隧道,過程中要克服不少困難,包括九龍坳山下含有大量斷層(裂痕)的地質,在第一年建造時,已發現三條裂痕,要用三條大柱支撑着,因而建築過程一度叫停;還有勞資糾紛及隧道開幕前在出口附近的爆炸事件等。結果這條南行往九龍方向的獅子山隧道比原定計劃順延了一年,在1967年11月14日通車,連接了九龍和沙田的道路,方便市區和新界東居民的交通往來。
70年代,隨着沙田區內多個公共屋邨相繼建成入伙,人口快速增長,政府於1978年新增北行往沙田的第二獅子山隧道,這亦是雙線車道加三條水管的設計。這條隧道通車後,大大改善了發展新市鎮帶來的交通擠塞情況。
延伸閱讀:西隧通車 三隧分流解港人塞車煩惱
獅子山隧道的建成,由最初只為了便利供水,到順道擴建成為了首條連接九龍和沙田、縮窄香港和新界距離的行車隧道。不論在交通運輸,或沙田及新界其他新市鎮發展上,它都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