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5/10/2021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人們都藉着書本去理解知識、認識世界,書本所提及的是否全然值得信賴?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已提出「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概念。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武成》內談到周武王伐商紂,殺人至流血漂杵,但孟子認為並不可信,原因是商紂雖然是天下間最不仁的君主,但所殺他的是最仁慈的周武王,因此他並不相信會流血漂杵這事會發生,因而認為不應盡信書本上的記載。
孟子所提到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其實就是要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多加思考、分析,甚至質疑書本所寫的內容是否準確無誤,而不是一味將書本內的知識生啃活剝,不加思索的照單全收。
在21世紀的教育上,我們要求的人才,就是要在書本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多加思考和探索,有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