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築|康樂大廈曾為亞洲最高 圓形玻璃窗最吸睛

撰文︰黃皓頤

 走在香港街頭,放眼望去都有不少幾十層高的商廈或住宅大廈;但在1970年代,全港只有一幢摩天大廈(通常指樓高逾150米的大廈),就是178米坐落中環的康樂大廈(現稱怡和大廈)。70年代,康樂大廈是香港及亞洲最高的建築物,跟外國摩天大廈看齊,曾吸引不少市民和遊客前往觀賞。

早年建屋不高於5層 73年康樂大廈開先例建52層

1973年落成的怡和大廈(前稱康樂大廈),初建成時,外牆是以混凝土和白色紙皮石為主,但卻經常剝落。(圖片來源:Getty )
怡和大廈在1984年將外牆改為採用金屬框架和圓形玻璃窗的幕牆,令大廈看來更有時尚感。(圖片來源:南華早報)

  為什麼香港在70年代才有摩天大廈?原因是政府早於1903年設下建築物高度限制,若要興建超過5層高的建築物,必須得到港督會同行政局同意,所以香港早年的樓宇多是四層高加天台的設計。直到1955年,政府才放寬建築物高度。

  1960、70年代香港經濟快速發展,1971年10月7日康樂大廈開始動工興建,1973年4月落成,成為香港首幢樓高52層的摩天大廈。

  延伸閱讀:重溫香港歷史 1984年最大英資財團怡和遷冊

康樂大廈改名怡和大廈 圓形玻璃窗設計打破常規

80年代尾90年代初,從怡和大廈的圓形玻璃窗望去,可以看見興建中的中銀大廈。(圖片來源:Getty)

  康樂大廈初時因旁邊的康樂廣場而得名,至1988年香港最大的英資財團怡和總部搬遷至大廈後,改名為怡和大廈。

  這幢摩天大廈最大的特色,必然是其別樹一幟的圓形玻璃窗設計;有別常見的方形或長方形玻璃窗。怡和大廈的建築師木下一曾表示,靈感是來自他太太偶爾問起建築物的玻璃窗為什麼總是方形,於是他突破常規,為大廈創造了一排排圓窗,成為焦點;也令怡和大廈成為了香港的地標。

怡和洋行(前稱渣甸洋行)是香港重要的英資財團之一。在19世紀50年代,第一代渣甸洋行在中環德輔道中和畢打街交界興建了三層高的大廈,至1907年拆卸重建第二代渣甸大廈。圖中為第二代渣甸大廈,其特色是維多利亞年代風格的角樓,具有防禦和監察外敵作用。(網上圖片)
第二代渣甸大廈在1955年拆卸後,第三代大廈於1957年建成,名為怡和大廈,但已沒有了第二代的維多利亞年代特色,大廈只保留了斜角設計。70年代大廈業權易手,之後改建成現時的會德豐大廈。(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中環街市舊照片 看香港歷史變遷

怡和大廈建行人天橋網絡 遊走中環商廈無障礙

1970年代,置地集團在中環海旁興建康樂大廈(現為怡和大廈),為方便行人便興建了橫跨干諾道中的行人天橋,連接太古大廈(現為遮打大廈)、怡和大廈及香港郵政總局。其後,置地再在其發展的大廈之間興建多條行人天橋連接。1980年代初,交易廣場落成,政府興建行人天橋連接置地天橋,並沿海旁向西擴展,連接當時的中環碼頭和及上環信德中心。(網上圖片)

  1970年至80年代,香港商業重心的中環全速發展,不少重要的商業和金融活動都在中環頻繁舉行,因而對商廈的需要和要求也大增。怡和大廈落成後提供了大量商廈單位,更是將甲級商廈的標準提升,大大便利了商業和金融活動的進行。  

  怡和大廈亦建設了行人天橋網絡,連接中環其他主要商廈,由畢打街至怡和大廈,在80年代再伸延至交易廣場和上環一帶,為商業活動往來帶來很多方便。

  怡和大廈自70年代開先例建成為摩天大廈,不論是大廈的高度,或是在國際金融中心的高度,同樣成為了好的榜樣。

  延伸閱讀:原來真的是軍艦 政府總部添馬艦的前世今生

 

 

魯平斥彭定康政改方案「三違反」 成香港千古罪人

逾百年歷史香港體育盛事 維港渡海泳復辧10周年

香港新市鎮|填海發展沙田 面積達42個維園

香港太空館41周年 楊利偉工作服最吸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