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31/08/2021
1998年8月31日,中華汽車有限公司(中巴)專營巴士服務的最後一天,很多巴士迷和市民都拿起相機,拍下這些藍色巴士的最後風采,送別為港島區市民服務了65年的老朋友。
30年代投得港島專營權 中巴擴展車隊至1,000輛
中巴曾經是港島區的重心交通工具,全盛時期擁有超過100條巴士線,擁有逾1,000輛巴士。它由創辦人顏成坤和黃旺財合資創立,最初在九龍和新界經營巴士服務;1933年港英政府實施地區專營權,中巴投得香港島的巴士專營權,自此大展拳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口大幅增長,中巴趁機開辦新路線和購買新巴士和車廠。1951年至1966年,中巴車隊由151輛增至498輛,每年載客量由4,612萬人次增至1.86億人次。
延伸閱讀:「熱狗」退役 香港巴士全線冷氣化
70年代引入後置引擎雙層巴士 中巴創香港先河
1970年代是中巴的輝煌時期,除每年加速購入新巴士組成龐大車隊外,更在1972年率先引入後置引擎雙層巴士丹拿珍寶,其地台設計較低,方便乘客上落,更成為當時的創舉。還有,1976年中巴實行司機一人控制操作模式,不再需要人手負責售票、剪票等工作,大大節省人力和開支,也開創了香港交通界的先河。
那年代,隨着紅磡海底隧道開通,中巴與九巴的多條過海隧巴路線,令中巴的業績得到持續的增加。1976年,中巴全年營業額逾2,000萬港元,達到業績高峰期,成績驕人。
1980年代,在香港前途問題不明朗情況下,加上港英政府宣布興建地鐵港島線,中巴開始轉向保守策略,減少投資巴士車隊,巴士逐漸變得殘舊,令更少人願意乘搭。1985年5月尾,地鐵港島線通車後,中巴乘客量急劇下跌,令經營狀況變差,就更不想貿然再作大量投資。
1995年中秋節中巴脫班 成不獲延續專營權導火線
1989年中巴勞資雙方因着退休金的談判破裂,之後發生早上罷駛事件,導致港島區交通陷入癱瘓;事件令政府十分不滿。為了避免中巴罷駛事件再重演,政府在1990年批准城巴開辦三條屋邨巴士路線;為進一步加入競爭性,1993年政府批出28條原本由中巴專營的巴士線,改給城巴提供服務。自此中巴和城巴的競爭性加劇。
當時中巴未有積極迎接挑戰者,反而表現持續走下坡,很多乘客的評語都是「巴士經常脫班、飛站,司機態度差」。1995年中秋節迎月夜,更發生中巴尾班車無故脫班事件,令超過200多名市民賞月後滯留山頂,最終要由警方出動車輛接載他們下山,使政府大表不滿,也成為中巴不獲延續專營權的導火線。
1997年地鐵引入八達通收費系統,九鐵、九巴和城巴都紛紛表示支持及配合推行,但中巴卻堅決拒絕合作,加上其對車隊脫班、老化等問題未有改善,終於運輸署決定結束中巴的專營權。
延伸閱讀:西隧通車 三隧分流解港人塞車煩惱
中巴不再走在街道上 轉型做地產商
中巴曾陪伴不少香港人每天上班、上學,早上烈日下等巴士、大汗疊細汗追巴士是最真實貼地的生活寫照。但隨着時代變遷,趕不上新時代步伐的中巴,在1998年8月31日於香港的專營巴士線營運史劃上句號,亦由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變成了永遠的集體回憶。
雖然中巴現時已在香港街道上絕迹,但它並沒有完全消失,而是轉型成為地產發展商,曾參與北角港運城、港濤軒等項目,繼續跟港人的生活緊緊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