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一百歲 長憂九十九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你認同這句話嗎?如果你已為人父母,相信十分明白箇中道理,但很多西方人卻未必有此觀念,這就看到中西文化的差異。

   從佛學角度說,父母與子女之間存着一段緣份。早在懷胎之日,父母便會對小生命關懷備至,出生之後更多事情要處理,教養、升學、交朋友、做人處世之道,很多父母也會緊張,為子女安排或給予意見。

   然而,子女到了成長期,就會覺得父母所謂經驗之談有點「過時」,並不完全接受,因而也有可能跟父母產生一定衝突。因此,現代人強調的是「適時放手」。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都是中國人比較傳統的觀念,但在西方人的角度,子女都是獨特的個體,年紀輕輕已讓他們各自飛翔,在跌跌碰碰中成長,十來歲便讓他們自立,父母比較傾向成為子女的朋友,沒有尊卑階級的觀念,自然就沒有「長憂九十九」的顧慮了。

陸榮廷睇相

  廣東話有句俗語,叫「陸榮廷睇相」,歇後語是「唔衰攞嚟衰」,有自討沒趣、自討苦吃的意思,究竟陸榮廷是否真有其人?為甚麼他去睇相,並落得自討沒趣的結果呢?

  翻查歷史,陸榮廷為廣西軍閥,於1916年間任粵省督軍,並曾兼任兩廣巡閱使,權傾一時。

  民國初年,廣州一帶有很多術士,據說幫人算命占卜十分準確。陸榮廷也想找個相士占卜問卦,但身為軍閥,絕不能穿金帶銀到城裏看相,於是陸榮廷喬裝窮人,到廣州一間城隍廟拜訪一名算命先生,卻被算命先生說他「唔衰攞嚟衰」,...

阿蘭嫁阿瑞 累鬥累

  「阿蘭嫁阿瑞」,歇後語是「累鬥累」,阿蘭和阿瑞究竟是何許人也?他們二人婚後是否都不思進取、好逸惡勞,否則怎會出現「累鬥累」的局面?

  坊間原來有兩個說法,但甚值得斟酌。第一,「阿蘭」和「阿瑞」分別指「蘭花」和「瑞香花」。這兩種花均是香氣濃郁的花朵,放在一起會「撞香味」、「累鬥累」。第二,「阿蘭」是指「花木蘭」,「阿瑞」是《西廂記》的「張君瑞」。君瑞並不愛那巾幗鬚眉的花木蘭,花木蘭也不會選擇這白面書生;所以如兩人成婚,就是錯點鴛...

不聽老人言 吃虧在眼前

   如果女孩子晚上才洗頭,又或者沒把頭髮吹乾便走去睡,老人家便會說:「日後會經常頭痛!」男孩子穿短褲,經常膝蓋外露,老人家又好像預言般說:「老了就會風濕骨痛!」這些都是「不聽老人言」的日常實例,但到底老人言有多準?

   老人家的生活閱歷豐富,有很多經驗之談,所謂「食鹽多過你食米」,累積的經驗著實不少。這些知識不是可以在書本裏獲得,因此往往能對年青一輩說出一些「忠言」,但聽進年青人耳中,就可能有點「逆耳」,一下子比較難接受的意見。

   不過,老一輩人給予的意見,未必即時可以見到效果/影響,正如上述「頭痛」和「風...

書到用時方恨少 事非經過不知難

  這兩句說話出自南宋.陸游《格言聯》:當人去尋求知識,要實際運用時,就會發覺自己在書中所學的知識很少;有些事情如非親身經歷,亦不知其難處。

  就如文憑試考生進入試場,面對說明文需要大量佐證時,就會慨歎自己平日閱讀的書本量不足,涉獵的知識面不夠廣,所以下筆有困難,未能暢所欲言。另一方面,當人面對困難,不知如何決擇時,旁人總愛指指點點,給予意見,但實際經歷過事情的人,才明白箇中難處。

  因此,此二句話應合併來看,人必須追求「真知」,也需要...

相關標籤

八九不離十

  形容某事與事實十分相近,或者一件事差不多完成,一般會說「七七八八」,但亦有人形容「八九不離十」,為甚麼?

  「十」在中國通常被認為是代表圓滿的數字,「八九」就代表一件事接近完成、或猜測接近真相。

  古代典藉中,不少文章都出現過「八九」的用法。例如《紅樓夢》第三十回:「紫鵑也看出八九。」

  中國現代作家老舍的《柳屯的》則出現「八九不離十」的用法:「可是比較的,我還算是他的熟人,自幼兒的同學。我不敢說是明...

「趁水和泥」是何意思?

  「趁水和泥」是甚麼意思?出處在哪裏呢?

  在北大語料庫中查詢發現,「趁水和泥」這個詞,最早出自清代程省所著、講述古代測字數的著作《測字秘牒》。

  現代多本小說作品中,曾用到這個詞,大多與趁熱打鐵、趁火打鐵等連用,表達要把握時機的意思。

  例如姚雪垠的長篇小說《李自成》第三卷第11章:「這母貨不早不晚,來的恰好。趁水和泥,趁熱打鐵,捎帶着...

頭回上當 二回心亮

  形容犯了錯以後吸取教訓,會說「經一事,長一智。」另外還有一句意思相當的諺語,你又知道嗎?

  以前,長輩們會說「頭回上當,二回心亮」 ,意思就是第一次上了當,第二次心中有數,遇到相同的事就不會再受騙了。舊時的智慧,都是從自身的經歷出發、又口口相傳而來,因此朗朗上口,淺白易明。

  這句諺語出現在溫瑞政主編的《中國俗語大詞典》第一版辭海版, 當中引述李良傑著作《較量》中的一句:「『海濤,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