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2/05/2021
上海豫園歷經戰火摧殘後重生
上海豫園建於1559年,是明朝時期的傳統中式建築,最初是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人園林,建園目的是為了「愉悅老親」,由於「愉」和「豫」意思相通,故得名豫園。後來潘家家道中落,豫園在清朝時期被輾轉改為書院、公共活動場所。此後數百年,上海豫園歷盡戰火摧殘,甚至一度成為兵營,許多園林景觀也不復存在,而且開始有茶樓、酒館進駐經營,令園林的特色漸漸消失。
幸好,1956年上海市政府批准撥款專款修復豫園,聘請上海民用設計院和同濟大學建築專家以及巧手工匠,花了5年時間,恢復大部分能夠展現江南園林特色的亭台樓閣,重現古色古香的上海豫園。1961年9月,豫園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逐漸成為上海著名的遊覽勝地。
延伸閱讀:上海廣富林 4000年中國文化遺址
九曲橋見證上海豫園變遷
上海豫園有一景點名為「九曲橋」,顧名思義有九曲十八彎。「九」是數字中最大的單數,在中國文化中有吉祥、尊貴的意思,加上彎處甚多,予人曲徑通幽的感覺。
九曲橋連通湖岸,讓行人能夠來往湖心亭茶樓,亦構成美麗的水上園景。九曲橋每個彎曲處的角度都有所不同,每一段彎曲處的石板上都雕刻了一朵精緻的季節性花朵,例如正月水仙、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等,而橋頭和橋尾的兩塊石板上則雕刻了荷花。
上海豫園九曲橋原本是一座以木材建成的橋樑,後來在1920年代再改以水泥興建,如今的橋面為花崗石板,以建築用料見證着豫園多年來的歷史變遷。
延伸閱讀:上海外灘 現代與古典兼備的中國文化區
與時並進 上海豫園「年輕化」
上海豫園歷史悠久,卻一直與時並進,在保留傳統園林建築風格的同時,亦努力在舊瓶內換上新酒,發展出豫園商城,在老海派建築引進百貨公司、食肆、商店街等,甚至讓九曲橋化身成法國高級品牌的時裝舞台。
除了商業活動,上海豫園亦不時舉辦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活動,例如街頭相聲、展現故宮與敦煌歷史的VR展覽、傳承傳統節日的元宵節綵燈會等,用時下流行的方式去訴說傳統歷史文化。
然而,這種營運模式少不免會被批評「太商業化」,有着400多年歷史的上海豫園變得愈來愈年輕,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