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3/05/2021
「穿」和「崩」皆有破損的意思,後者更為不妙。
《論語·陽貨》:「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便指毀壞並難以修補。不過,廣東話「穿崩」相對是小事,指露出破綻或在人前出醜。例如那名魔術師正表演變鴿子的戲法,豈料鴿子竟偷偷從他的口袋裏面飛了出來,魔法穿崩了,令魔術師非常尷尬。
演藝界所謂的「穿崩位」便是錯漏的地方,例如古裝戲的演員被發現穿上波鞋或戴上手錶之類,反映製作水平不夠專業。
晚清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亦用上「穿崩」。話說主角濟川想籌錢辦學,並與友人合計向篤信佛學的母親詐錢,騙稱籌錢修造佛廟。濟川的母親當然歡喜,並說要到佛廟走一趟,「他這一去,那話兒就穿崩了如何使得!」,濟川捏了一把汗,恐怕露出破綻﹐於是再騙稱佛廟路遠,母親這才打消念頭。「穿崩」這二字,原來歷史相當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