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2/05/2021
踏入5月,已經很熱,幸好前幾天還下了雨,令晚上也好過一點。但1963年的5月,香港旱情嚴峻,陷入嚴重水荒。當年全年降雨量為901毫米,遠少於每年平均雨量(1981-2012年平均雨量為 2,400 毫米)。港英政府先在5月2日實行制水措施,縮減供水時間至每日3小時;但情況毫無改善,5月16日更改為更嚴厲的香港制水措施,隔日供水4小時,市民叫苦連天。
旱情嚴峻香港制水 市民每4天排隊取水
自從港英政府實施史無前例的香港制水措拖後,許多宗教界人士都舉行祈雨大會,包括道教界聯合在荃灣圓玄學院舉行一連7日的祈雨法會;香港佛教界300名僧人及3,000名信眾,在跑馬地馬場舉行一連3日的求雨法會。
當時港英政府還試驗人造雨計劃,派出香港輔助空軍於長洲以西的上空雲層噴灑乾冰造雨,但事與願違,港英政府唯有進一步實施制水,6月1日起每4天供水4小時,街喉則仍然維持隔天供水2小時;於是便出現長長的排隊取水人龍了。
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梁威林在香港水荒最嚴重之際,向港府提出數個從內地取水的辦法,包括興建一條輸水管,將東江水抽取至深圳水庫,然後再輸送到香港。
當時港英政府亦積極回應,港督柏立基致函英國專責部門,表示引入東江水是穩定香港供水至關重要的方案,希望英國駐華代辦可以向中國政府轉達港府的想法。6月18日,英國駐華代辦接觸中國政府,就東江水供港事宜展開會談。
延伸閱讀:大欖涌水塘 肩負香港歷史水務重任
東江水輸港 解決香港制水困擾
期間為解香港燃眉之急,港英政府亦與廣東省達成共識,用輪船從珠江區運載淡水到港,以緩解香港旱情。
兩星期後,第一艘前往大陸取水的輪船「伊安德號」回程抵達荃灣德士古碼頭,卸下310萬加侖淡水。1963至1964年間,14艘油輪從珠江不斷運載淡水到港。
同年年底,傳來兩個好消息。一是大嶼山石壁水塘啟用,歷時8年建造,耗資兩億,儲水量54億加侖,是當時香港容量最大的水塘;二是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拍板供水予香港之計劃,並指示工程建好後,逐步收回工程建設投資費用,水費亦訂在每噸收人民幣一角。
當時港英政府為開拓水源而啟動興建船灣淡水湖,還採取一系列節水措施,例如關閉公共球場的浴室及公共游泳池;海事處停止向外來船艦提供或出售食水;醫院宣布暫緩慢性疾病外科手術和於行人路旁增設塑膠水管,用以運送海水救火等。
延伸閱讀:珍惜香港製造 「紅A」盛載的香港文化
制水措施由1963年5月2日開始,每天供水3小時,至每2天供水4小時,至每4天供水4小時,直到1964年5月27日颱風維奧娜吹襲香港,帶來滂沱大雨,才令制水措施得以取消。
1964年4月22日港英政府與廣東省政府於廣州簽署協議,由翌年3月1日起,每年向香港供應東江水6,820萬立方米,徹底解決了香港長年水荒的問題;而1963年開始的制水措施維持了超過1年,為港人留下艱困難忘的深刻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