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看十八世紀中國的盛世危機

  本文基於葛兆光教授在2018年11月14日在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從全球史看近世中國的興衰」論壇上的演講記錄稿,有補充與修訂,原標題為《「漫長的十八世紀」與「盛世背後的危機」》。

  該論壇由香港大學梁其姿教授主持,新加坡國立大學王賡武先生、台北中研院朱雲漢先生和葛兆光先生,分別從新加坡、台灣、大陸學者的不同視角,對這一主題進行闡述。

葛兆光看清朝由盛轉衰原由:龐大疆域難控 意識形態僵化 皇權太集中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極具象徵意義。故宮現為故宮博物院,內裏收藏着很多明、清兩代宮廷的物品,因此每年都吸引很多中外遊客前往參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清國運為何由盛到衰?帝國龐大疆域和複雜族群造成控制成本過大;思想文化與意識形態愈來愈凝固和僵化;皇權或國家權力過於集中。

  今天這個對話主題,有三個關鍵詞,全球史、近世中國和興衰。哪一個對我來說都太困難,因為我不像王賡武先生那樣對世界歷史有淵博的知識,只能局限在中國、最多東亞範圍來談,我的主要歷史研究時段也不是近世,而是傳統時代也就是古代中國,所以,對當今最密切的近世中國也相對陌生,而所謂興衰,既要涉及衰落的時段,還得涉及崛起的時段,對於一個習慣於講「過去的故事」的歷史學者來說,當下的故事總是不那麼容易說的,歷史學者習慣的,是把對象推開一段距離,才能看得清楚。

  不過,既然來到這裏,就總要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我想,我把我要討論的時間稍稍往前推一點兒,從我們通常所謂「漫長的十八世紀」(Long Eighteenth Century)說起,看看在十八世紀的全球變化中,中國的「盛世背後的危機」,是怎樣使得中國逐漸衰落的?

  延伸閱讀:我們的故宮|故宮為甚麼叫紫禁城?

葛兆光從18世紀大清歷史 尋中國興衰的淵源

圖為北京中國紫檀博物館展出的復原故宮養心殿室內陳設。養心殿是自清朝雍正年間,就成為歷代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起居的處所。後殿為皇帝寢宮,共五間,用於皇帝起居。(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毫無疑問,我今天在這裏說的十八世紀大清帝國衰落歷史,多多少少有一點「自今之視古」,希望從十八世紀的大清歷史,為今天中國的現狀尋找興衰的淵源。

  學歷史是尋找病源的醫生,而不是開處方動手術的醫生,至於這些病該怎麼治,那是政治家們的事情。

  不過,有興趣觀察政治,近世中國為甚麼會衰落,這些引起衰落的病根兒,現在是否還在中國的身體中?(五之一)

  延伸閱讀:我們的故宮|養心殿——清代皇帝最愛的「蝸居」

  (轉載自「從全球史看近世中國的興衰」論壇的演講記錄稿,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

葛兆光憶西方視18世紀中國為盛世 偉大成就背後藏陰影

相關標籤

大灣區歷史|丁新豹憶澳門最早接觸西方文化 中山原名香山 珠海唐家灣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