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通識|甚麼是「共同富裕」?

編輯︰許可

  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這些詞相信大家都聽得很多,但它們到底是甚麼意思?究竟有何內涵和意義?

  「國策通識」專題系列文章從10個方面,拆解中國近年重要的國家政策和理念。

  本文為「國策通識」專題第5篇文章,為大家介紹何為「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鄧小平:社會主義的特點是富

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他指出社會主義的富就是人民共同富裕。圖為鄧小平1992年南巡深圳。(網上圖片)

  踏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中國告別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小康的千年夢想。惟全面小康也只是階段性目標,中國接下來還要邁向共同富裕。

  近年見報率極高的共同富裕,其實不是新近才出現的。

  早在1953年12月公布、領導人毛澤東親自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就提到「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這是共同富裕首次見於黨政重要文件

  可惜的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中,各方對共同富裕的認知存在很大局限性、片面性,加上後來政策失誤等原因,共同富裕在推行中漸漸變調,成為了「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甚至變成「共同貧窮」。

  上世紀70年末以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總設計師」鄧小平再探索社會主義中國的共同富裕。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指明「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鄧小平深知那時中國仍相對貧窮落後,惟確信將來總有一天共同富裕會成為「中心課題」。他並提出,在發展過程中「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世界矚目的發展,40多年間,中國GDP從1978年的3,600億元(人民幣,下同),至2020年首次突破100萬億大關,至2023年已超過126萬億,穩居世界第二,中國終於有了一些「家底」。

站在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高樓林立。(圖片來源:Getty)

  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亦以空前規模和力度展開脫貧攻堅戰,2021年,中國最後的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貧困縣、12.8萬貧困村全部摘帽。

  至此中國告別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這正是邁向共同富裕的良好條件

  此際領導人習近平也明確表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習近平提出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的「時間表」,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圖片來源:Getty)

  他指出:「現在,已到了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

共同富裕|時間表:2035年取得實質進展 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

  習近平亦提出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的「時間表」、「路線圖」:

  「十四五」末全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

  至此,共同富裕成為中國發展最重要方向;它將是未來很長時間裏的主調。

  知道了共同富裕的背景,也要了解共同富裕到底是甚麼;共同富裕四個字雖然很淺白,內涵卻極為豐富。

  首先,新時代的共同富裕絕非簡單的經濟發展概念,它還是一個社會發展概念;「富裕」既講求物質和財富積累,也講求精神上的富足,且缺一不可。

共同富裕|在普遍富裕基礎上的差別富裕

中國目前存在較大的地區、城鄉發展差距,這是邁向共同富裕要着力解決的問題。圖為湖北山區居民;目前當地居民收入與城市差距甚大。(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學者打了一個比方:腦袋(精神)不富,眼裏更多的是柴米油鹽;腦袋富了,心中就能裝着「詩和遠方」。所以要口袋(物質)和腦袋(精神)都富了,人們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感。

  此外,共同富裕當然不可能是重蹈「平均主義」。它不追求片面的絕對公平,也不需要「劃一整齊」,共同富裕應該是「在普遍富裕基礎上的差別富裕」,亦即是大多數人都要富起來,只是富的程度不一樣;它是「一部分人以先富起來」和「先富帶動後富」的延續。

  要達至「普遍富裕」就離不開高質量發展,簡單來說,是要把蛋糕做大,亦要把蛋糕做好。

  延伸閱讀國策通識|甚麼是「高質量發展」?

  當然,接下來如何切開,分配做大、做好了的蛋糕,是邁向共同富裕必須面對的問題。

  為此,當局要構建一個有效率、公平的協調分配體系,它的作用是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並合理調節高收入群體,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消除兩極分化、縮小地區、城鄉和收入差距;縮小差距,習近平的共同富裕「路線圖」已明確提到。

共同富裕|道德力量推動自願捐贈 非劫富濟貧

  這體系將包括了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首次分配是指由市場按照效率原則進行的分配,最簡單的例子是發工資。第二次分配由政府側重公平原則的分配,例如不同的稅項、教育和醫療等社會保障等。

  至於第三次分配,指的是在道德力量推動下,通過個人或企業自願捐贈而進行的分配。

  不可否認,第三次分配曾被一些人想像為「劫富濟貧」,但大家必須知道,保護公民合法私有財產已經寫進憲法,故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劫富濟貧」都是不可能的事;它只能是義不容辭的自願捐贈,是「先富帶後富、幫後富」。

阿里巴巴集團將投入1,000億元助力共同富裕。圖為阿里巴巴在杭州的總部。(圖片來源:Getty)

  阿里巴巴和騰訊已先後宣布將投千億元助力共同富裕,其他大型企業也陸續跟進。事實上,道德力量之餘,共同富裕的進程將擴大中產階級,消費企業也會因此而受惠。

  目前中國正向共同富裕目標進發,而較富裕和發展均衡的浙江,已被選定為示範區;該省已推出相關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並逐步實現公共服務優質共享。

  延伸閱讀國策通識|甚麼是「中國式現代化」?

國策通識|甚麼是「新質生產力」?

國策通識|甚麼是五年規劃?

國策通識|高質量發展──從「有沒有」到「好不好」

國策通識|甚麼是「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