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通識|茶有哪些別稱?

編輯︰聞華

      每年5月21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茶日」,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在古代,「茶」還擁有甚麼別的稱呼呢?

      在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中,列舉了古人對「茶」的5種稱呼:「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併。其名,一曰茶,二曰檟(粵音同『假』),三曰蔎(粵音同『設』),四曰茗,五曰荈(粵音同『喘』)。」

      茶,在唐代以前,大多寫作「荼」,意為「苦茶」,最早見於《詩經》,如《邶風·穀風》中的「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檟,指楸樹或茶樹。《爾雅·釋木》中這樣解釋,「檟,苦荼。」晉代郭璞作進一步注釋,「葉可煑作羹飮。今呼早采者爲茶,晚取者爲茗。一名荈。」

      蔎,本指香草,代指有香氣的茶。

      茗,本指較晚摘取的茶,也指茶樹的嫩芽,後成為茶的雅稱,沿用至今。

      荈,指茶的老葉或粗茶。南朝梁時期的字典《玉篇》中這樣解釋,「荈,茶葉老者。」

      古代以品茶為雅事,歷代文人賦予好茶的雅號更多不勝數。

      如唐代杜牧《題茶山》的「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

      元代耶律楚材《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中的「一碗和香吸碧霞」。

      另有雲華、仙芽、玉爪、先春、金葉、不夜侯、清風使等等,不勝枚舉。

趣談中國文化|加官進爵 是喜是悲?

中國文化通識|甚麼是八音?

趣談中國文化|孔雀竟然有十種叫法?

趣談中國文化|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他的月薪有多少?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