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9-12
經歷連番波折後,中國在1977年恢復高考。5年後,新中國終於培養出第一批博士,共有18人。
主要從事理論物理學研究馬中騏不但是其中一人,更是第一人。馬中騏的博士學位證書編號為「10001」,由時任中科院數理學部主任錢三強院士親自簽發。
第一批博士分別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馬中騏是18人當中第一個通過博士論文答辯,順理成章亦被指定在學位授予典禮上作為代表發言。
雖然站在「C位」,但馬中騏非常謙虛,多次強調自己並不特別:「其實,成為第一個博士,是歷史的偶然,總會有第一個,不是你就是別人,這並不說明我比別人強,我只不過是這批人中間的一個而已。」
改革開放|教育制度艱難復常 馬中騏「超齡」險失考研資格
回想起這一條「博士之路」,馬中騏實在走得不平坦。
恢復高考後翌年,國家亦恢復招收研究生,但設下年齡限制為35歲。
當時38歲的馬中騏,雖然修畢過一次研究生,但想要再上一層樓,卻已經「超齡」3年。
幸好經過研究後,上級認為在1964年及1965入學的研究生水平高,但沒有得到正式培養,應該要給予機會重新考研。
研究生考試臨考前,年齡限制被改為40歲,而且上述年份的研究生不受限制。
最終馬中騏報考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並以絕對優勢的成績被錄取。
改革開放|馬中騏臨危受命 博士論文獲權威專家認同
及後新中國的學位制度在1981年正式確定後,教育部決定率先在中科院、中科大、復旦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設立博士試點,希望先讓一批人試點直接培養成為博士。
成績優異的馬中騏成為中國科學院的試點博士之一。
「當年8月,我得到通知要求在4個月內提交一篇高水平博士論文,這確實是一個挑戰。」馬中騏希望自己的博士論文能夠開辟新方向、研究新問題,於是就將當時最熱門的「磁單極理論」作為主攻方向。
馬中騏從著名數學家谷超豪在復旦大學學報上發表的論文中得到啟發,嘗試用其開創的新方法來研究磁單極理論問題。
到了1982年初,馬中騏完成博士論文,並獲得校方舉行答辯會。
值得一提是,答辯委員會的陣容相當豪華,主席是「兩彈一星」元勛彭桓武,答辯委員還有胡寧、朱洪元、戴元本、谷超豪、侯伯宇、李華鐘等一眾國內知名學者、科學家,是當時粒子物理領域最權威的陣容。
面對來勢洶洶,馬中騏就像平時上課一樣從容面對,花了不到一小時就完成報告。
經過閉門討論,馬中騏當場就通過博士論文。
改革開放|馬中騏成新中國第一批博士 國家隆重舉行授予大會
往後一年多時間,包括馬中騏在內的第一批共18人,陸續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國家遂決定在1983年5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中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大會。
除了馬中騏外,第一批博士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兼博士生導師蘇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院長兼博士生導師李尚志、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兼中科院院士洪家興、前華東師範大學校長兼博士生導師王建磐等。
第一批博士的誕生,在新中國的教育史、科技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