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5-19
5月中,氣溫已達30度,幸而開始踏入雨季,連日都下點雨,令人不會太辛苦。回想香港1960年代因旱情嚴重,市民曾飽受制水之苦,可幸當時積極興建水塘儲存食水,尤其全球首個在海中興建的水塘──船灣淡水湖,更是由一個大膽構想而產生的。
水務署署長船灣遊船河 忽發奇想築堤壩建船灣淡水湖
1950年代,內地民眾湧入香港,人口急增,用水量大大增加,可是當時可用作興建水塘的山谷已經甚少。如何解決食水問題,成為當時香港水務監督(即現在的水務署署長)毛瑾(T.O. Morgan)的頭等大事。
苦惱萬分的他,有一天到大埔船灣遊船河,在眺望四周景致時,發現這個海灣是呈月牙形,忽然靈機一動,如果在海中加建堤壩,將船灣內的島嶼連接起來,再將堤壩圍封地方內的海水抽走,然後注入淡水,不是可能造成一個水塘嗎?
想法大膽,竟然能否實行?毛瑾決定帶同團隊到船灣實地考察和評估,結果當然發現構思是可行的,便立即付諸行動。
第1個海上水塘船灣淡水湖 興建獅子山隧道配合輸水到市區
這個全球破天荒的興建海上水塘工程,就是船灣淡水湖了。1960年11月啟動工程,68年完工啟用,儲水量達1.7億立方米。
當時為配合船灣淡水湖的興建,同時新建了多個輸水、儲水和濾水設施,包括1967年完成的獅子山隧道南行線,將淡水湖輸出的食水輸送到市區;1964年開始運作的沙田濾水廠,將船灣淡水湖輸出的原水,以及由1965年起穩定供港的東江水等水源進行過濾,然後食水經獅子山隧道送往九龍及港島,供市民使用。
第二大水塘船灣淡水湖 儲水量2.3億立方米僅次萬宜水庫
1970年,船灣淡水湖再進行了堤壩加高工程,至73年完工後,儲水量更增至2.3億立方米,成為僅次於萬宜水庫(儲水量2.81億立方米)的全港第二大水塘。
由於船灣淡水湖的水面比原本的海平面高,所以六條位於船灣沿岸的鄉村(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連橫嶺頭、涌尾以及涌背)都大受影響,居民要搬遷至現在的大埔墟陸鄉里。
追查船灣淡水湖英文名稱由來 原來是紀念英國測量船或軍艦
對於船灣淡水湖,不少人好奇它的英文名稱Plover Cove Reservoir由來。
Reservoir是水塘,Cove指海灣;至於Plover一字有多個說法,較可信是為了紀念一艘英國的測量船或者軍艦,因其船名為Plover,故將船灣命名Plover Cove。
現時每年有東江水供港,因此船灣淡水湖不再需要為市區供水,而會供水給大埔一帶鄉村使用。
船灣淡水湖扮演儲水的水源角色 保障港人起碼半年有水用
更重要是,船灣淡水湖扮演儲水的重要水源角色,若一旦東江水設施需作維修,可能暫停供水3至6個月,因此淡水湖會一直維持足夠港人使用6個月的儲水量,如此,也可作為應付香港乾旱天氣或夏季用水高峰期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