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4-09
香港一共有幾多條過海行車隧道?如果你的回答是3條,只計算連接維港的紅磡海底隧道(紅隧)、東區海底隧道(東隧)和西區海底隧道(西隧),那就很可能忽略了橫跨屯門和赤鱲角的「屯赤隧道」,所以正確答案是4條才對!
適逢西隧專營權今年(2023年)8月即將屆滿,政府早前公布,將在8月2日推行首階段的「三隧分流」收費方案,以紓緩紅隧及東隧長期擠塞的問題;趁着這個機會,一起重溫香港4條過海行車隧道的發展史。
紅隧|第一條海底隧道 「肥肥」沈殿霞揭幕
全長1.86公里的紅隧,是目前4條過海行車隧道中最短的一條,1969年動工,1972年8月2日啟用,當年由「肥肥」沈殿霞揭幕,她乘坐老爺車穿梭紅隧一幕,至今仍歷歷在目。
在紅隧落成之前,維港兩岸僅靠汽車渡輪服務連接。隨着社會需求日增,駕駛者經常要在碼頭輪候一、兩個小時,有時甚至等四小時方可上船渡海。
1950至60年代,曾有建在九龍半島和香港島之間興建跨海大橋,並有過幾個選址,但建議始終未有落實;當中的一些顧慮,包括擔心大橋的高度會影響啟德機場的飛機升降,因此即使興建大橋的造價比海底隧道便宜,港英政府最終還是選擇興建海底隧道。
紅隧是香港歷史上首項採用「建造、營運及移交」方式興建的隧道工程,由私人機構興建,營運30年後,於1999年交還政府。
不過只有4線行車道的紅隧,每日只可容納78,000架次汽車,啟用10年已經飽和,至今仍經常在繁忙時間出現塞車。
東隧|第二條過海行車隧道 首設行車道及鐵路
紅隧啟用20年,香港於1989年才有第二條過海行車隧道「東隧」的出現。
連接鰂魚涌及茶果嶺的東隧,是現行維港3條過海行車隧道中最長的一條,全長2.2公里,是本港首條同時設有行車道及鐵路的隧道。
東隧啟用時,私家車收費10元,與紅隧看齊,有助分流紅隧車量,也間接令汽車渡輪服務走向式微。
不過東隧在專營期間的收費,亦惹過不少爭議。1998年東隧加價,私家車和的士收費由10元增至15元,令每天車流量下跌15,000架次;2005年更大幅加價67%至25元,每天車流量再減少10,000架次,加重其他過海隧道,尤其是紅隧的負擔,被譴責無視社會責任。
西隧|玫瑰園計劃產物 雙管三線行車成東南亞先例
第三條海底隧道、全長2公里的「西隧」,是港英政府「玫瑰園計劃」(又名「香港機場核心計劃」)的主要工程之一。
1990年代為配合赤鱲角機場的興建,政府耗資70億建造西隧,連接港島西營盤和尖沙咀的西九龍填海區,1997年啟用時是香港及東南亞首條雙管三線行車的海底隧道。
隨着西隧的專營權在今年(2023年)8月屆滿,政府早前建議,將於8月2日起,針對私家車推行首階段的「633」收費方案,把西隧的私家收費由75元下調至60元,而紅隧和東隧的收費則劃一收30元。
不過有關方案只屬過渡性質,目標在今年底推出次階段的「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方案,但有關安排仍需交由立法會審議。
屯赤隧道|維港以外首條過海行車隧道 創六個第一
連接屯門、赤鱲角的「屯赤隧道」2020年12月27日開通,是本港第4條過海行車隧道,也是維港以外第一條過海行車隧道。
自從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通車,市民駕車由屯門南來往赤鱲角機場,車程只需10分鐘,比以前縮短了20分鐘。
屯赤隧道是香港23條隧道中最長的一條,全長約5公里。(撇除海底隧道,最長隧道為通往香園圍口岸的龍山隧道,全長4.8公里。)
屯赤隧道落成時打破多項紀錄,創出6個「第一」:包括全港長度(5公里)及深度(水平面以下約60米)第一的行車隧道;本港第一次深入海床底鑽挖的工程;採用全球第一大的隧道鑽挖機「秦良玉」;第一次以飽和高壓技術施工,在海床底設置工作人員生活和施工的壓力艙,減低患上俗稱「潛水夫病」的風險; 以及第一次在行車隧道底設置公用設施走廊的隧道。
延伸閱讀:香港隧道|盤點隧道冷知識 哪條隧道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