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2-23
正在歐洲訪問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先後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法國外長科隆納、義大利副總理兼外長塔亞尼、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等歐洲領導人舉行會晤。
接下來,他還將訪問匈牙利、俄羅斯,並應邀出席第59屆慕尼克安全會議。王毅此訪釋放了「重啟」的積極信號,並得到了積極回應。馬克龍總統表示,與中國「重新建立聯繫」的時機已經到來,科隆納外長則說,要把「被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中歐關係|交流不暢令部分歐洲人對中國產生誤解
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中歐在過去三年多的時間裏,失去了很多直接溝通交流的機會。在這期間,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最突出的就是俄烏衝突的爆發。
人們遺憾地看到,交流不暢導致了歐洲一些人對中國產生了不少誤解甚至誤判,中歐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逆風。
但中歐之間並沒有根本性矛盾,除了涉及各自核心利益的問題外,也沒有什麼是不能談的。在全球治理等諸多問題上,雙方更要發揮出中歐攜手本應產生的力量,推動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點。
事實證明,中歐之間的共同語言、共同利益、共同立場是廣泛的。
馬克龍再次重申,堅持多邊主義,反對集團對抗,避免世界分裂。
中歐關係|對華合作仍是歐洲主流態度
這個戰略立場在歐洲具有代表性,與中國高度契合。期待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願意與中國交流溝通,仍然是歐洲的主流對華態度。我們可從王毅在歐洲受到的熱情歡迎看出來。
需要強調的是,中歐關係從來就不是中美關係的附庸,雖然華盛頓一直在往這個方向上努力。
上世紀60年代,戴高樂將軍向中國送來希望建交的親筆信時,美國還在忙着圍堵中國。
現在,中美關係緊張的外溢效應不可避免地對中歐關係形成干擾,但同時也讓中歐關係獨立發展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作為兩支全球性力量,中歐關係有內在的發展規律和動力,中國歷來從戰略層面看待處理中歐關係,希望歐洲同中方相向而行。
中國人理解歐洲現在面臨的難處。
延伸閱讀:中國高鐵有望直達歐洲?
中歐關係|歐洲主動破冰有利雙方合作溝通
綠色數字轉型和俄烏衝突是當前困擾歐洲的兩大問題,在這兩個問題上,歐洲明顯看出華盛頓不是幫忙是拆台,是在犧牲歐洲的安全和利益自肥。
就在中方代表團此次行前,美國一些輿論宣稱,這次訪問不會是一次「和解」,因為「歐洲沒有這般心情」。這與其說是美國輿論的一種判斷,不如說反映了他們偏狹的願望:他們最希望中歐關係搞壞,最不願看到中歐關係走近。因此,他們也難以理解並把握中歐關係的主流。
重啟並加強溝通對話,常常預示着一個好的開端,過去的很多歷史經驗證明了這一點。在王毅訪歐期間,法國已經宣佈取消對來自中國旅客的入境限制措施,歐盟也將在月內解除檢測要求,這被外界視為一個良好的信號。
此外,被凍結的中歐投資協定同樣有必要實現「破冰」,這份著眼於互利共贏的協定歷經7年艱苦談判,那些努力不應被輕易束之高閣。在歐洲高度關切的俄烏問題上,中歐有着停火止戰、勸和促談的共同目標,如何探索一條真正有利於各方的政治解決之道,中方同樣願意做出政治外交努力。
延伸閱讀:中歐如何為世界提供穩定因素?
中歐關係|戰略上中歐是互利多於對立
中歐需要一邊重啟合作,一邊往前走。
正如王毅所言,要「儘快行動起來」。這是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中歐打交道不是一年半載了,我們相信,在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歐洲不會在戰略上犯糊塗,把本是戰略夥伴的中國推向對立面。
未來的中歐關係這艘大船難免會經歷顛簸和不確定性,但它應該駛向更好的遠方。這也是作為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的中歐應有的抱負和追求。
(原文轉載自17/02/2023 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