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1-19
作為航天強國,中國2023年繼續推進多項重大任務。官方計劃今年安排近70次發射任務,發射200多個航天器,任務涵蓋多個範疇,包括太空站轉入常態化營運,每半年發射一次載人飛船;全面推進嫦娥七號等第4期探月工程、天問二號等行星探測工程;以及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
2023中國航天焦點1:太空站常態化運營 進行兩次載人發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1月19日發布《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介紹接下來中國航天的重點任務。
2022年,中國太空站完成在軌建設。 2023年,太空站轉入常態化營運,三艙以T字型長期飛行,在軌太空人將維護和升級太空站的設備,持續進行科學、材料 、技術實驗。
載人飛船任務將保持高密度發射的狀態,保持每半年發射一艘的頻率。按照規劃,今年將發射神舟十六號、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並由天舟六號貨運飛船運輸生活物資和試驗設備。
值得留意的是,以往任務中,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都是1:1發射的;但今年,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將為2個乘組提供補給。
一方面,天舟六號經過升級,擴大密封艙容積,增加了運送能力;另一方面,太空站的利用效能也在提高,制氧量、水循環都基本自給自足,需要從地面運輸的氣和水就減少了。
延伸閱讀:中國航天|是太空人還是航天員?太空站和空間站有分別嗎?
2023中國航天焦點2:研製重型運載火箭 保障月球科研站任務
長征家族火箭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至今已有10個系列和超過20個型號。 其中,把天問一號和嫦娥五號送上太空的長征五號,是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
為應對新任務,長征火箭的運載能力還需不斷提升,目前在研製的重型運載火箭備受矚目。
據官方透露,重型運載火箭的地(球)月(球)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約50噸,起飛重量約4,000噸,全箭高度約110米。相比之下,長征五號的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是8噸,起飛重量約870噸,高約57米。可見重型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將大大提升。
其應用範圍亦非常廣泛,是建設月球科研站、火星科研站、載人探測火星等任務的基礎保障。
目前重型運載火箭系列化構型總體方案已經明確,方案論証也同步開展,具備立項條件。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總體室副主任顧明坤透露,重型運載火箭可在立項後10年左右完成研製。
延伸閱讀:展示中國航天實力 重型運載火箭載人登火
2023中國航天焦點3:全面推進嫦娥七號及天問二號
過去數年,中國探測月球、火星的工程取得驕人成就。2023年起,將全面推進四期探月工程和行星探測工程,包括嫦娥七號、天問二號等的研製。
始於2004年的探月工程,目前已經完成繞、落、回3步走,而4期工程將陸續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探測器,最終建設月球科研站。
其中,嫦娥六號計劃到月球背面採樣;嫦娥七號將對月球南極進行探索;嫦娥八號則將進行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為建設月球科研站做前期探索。這3個任務將在未來10年之內陸續實施。
延伸閱讀: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展開 向月球基地進發!
至於天問系列,其實是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的總稱。已經完成火星登陸的天問一號是第一次任務;根據計劃,天問二號將從小行星取樣返回,計劃2025年實施,天問三號從火星取樣返回,天問四號是去木星系。
這意味着中國行星探測已經形成整體概念,目光已投向超越火星的更遠行星。
《藍皮書》指出,從近5年趨勢看,中美兩國航天發射次數交替領先,航天器的質量持續攀升。中國已經全面建成航天大國,進入世界航天強國行列。
延伸閱讀:中國太空人2033年登陸火星 來回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