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萬億斤|中國糧食產量創新高 但可能不夠吃?

編輯︰莫利

  中國人一日三餐離不開米和麵,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7萬億斤,創造歷史新高,不過即使如此,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依然面臨挑戰。上萬億斤的糧食難道不夠吃?一齊來了解中國人如何吃飽、吃好。

連續8年增長 中國糧食產量創新高

豐收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中國糧食安全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圖片來源:Getty)

  中國糧食產量自2015年起,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到2022年,更創造了歷史新高,總產量達到1.37萬億斤,比前一年增長0.5%,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83.5公斤。

  483.5公斤是甚麼概念?國際上公認的糧食安全線,是人均產量「400公斤」,在不考慮進口補充和庫存的情況下,中國483.5公斤的人均產量已遠超這條線。

  創下新高的糧食產量,到底夠不夠中國人吃呢?中國糧食能不能自給自足?這就要看一下國家食物安全的重要指標——食物自給率。

  按照糧食的品種來看,2021年中國谷物的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7%以上,不過整體食物的自給水平就較低。

  中國農科院的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鐘鈺表示,中國2021年的糧食進口數量為1.6億噸,如果包含所有食物,從廣義大食物的角度看,中國食物自給的水平大約在60%,算是比較低,這也要求絕不能放鬆農業生產,在未來要爭取提高食物自給的水平。

糧食
根据國內外的預測來看,2035年中國糧食需求可能會達到峰值。(圖片來源:Shutterstorck)

   食物自給的情況未夠理想,其實離不開人口壓力。隨着人口增加,中國的糧食需求其實也一直在增長。而且,受新冠疫情影響,加上全球貿易與地緣衝突加劇,不少國家都限制或禁止糧食出口,糧食安全更加顯得重要。

「18億畝」耕地紅線 如何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支撐糧食安全的關鍵之一,無疑是耕地。那麼中國到底有多少耕地?

  目前,中國耕地的總面積為19.18億畝(約等於1.27億公頃),這大約相當於1,140個香港那麼大。在這些耕地當中,還劃定了約11億畝的糧食生產功能區,以及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成9億畝的高標準農田。

  約19億畝的耕地聽上去很多,但實際上並不夠。

  中國雖然面積廣大,但人口同樣眾多,耕地面臨的壓力並不小。以現有的總耕地面積19.18億畝計算,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3畝(約等於0.08公頃),這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0.18公頃的大約40%。

  因此,國家早年已經提出,要守住「18億畝」這條耕地紅線(約等於1.2億公頃)。

  2006年,國家統計局與原農業部根據當時的人口、糧食畝產等綜合因素,計算出如果要確保中國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那麼就至少需要18億畝耕地。

耕地
2006年的「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18億畝耕地紅線,這也是耕地紅線首次出現在官方文件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雖然目前耕地面積有19.18億畝,超過18億畝的紅線,但仍面臨不小挑戰。

  首先,中國耕地的總體質素並不算高。根據2019年發布的《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全國的耕地中,評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只佔到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說,另外三分之二的耕地是中低產田。

  另外,耕地減少的趨勢一直存在。由於農業是經濟效益較低的產業,容易被改作有更高經濟效益的建設用地等,違法占用耕地等問題屢禁不止。

  在這背後,還有高速城鎮化帶來的影響。根據《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預計在2016-2030年期間,將累計由農村向城鎮轉移約2億人,到那時候,中國的城鎮化率將達到70%。

城鎮化
中國各地的城市都不斷在擴大,無疑會擠佔耕地的空間。因此,中國耕地保護面臨的壓力非常大。(圖片來源:Getty)

  近年來,國家已經開始大力加強對耕地的保護,例如2021年提出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同一年又提出「進出平衡」的原則。

  2022年,全國範圍還開展了耕地流出問題排查整改工作,各地積極「找回」耕地,對於不合理的耕地流出,分類整改恢復,初步遏制了一些耕地不合理減少的趨勢。

糧食安全
在貴州,當地因地制宜,修復住宅附近遺留的棄土場,並改造成耕地,租賃給企業或村民耕種。(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過在未來,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仍然任重道遠。

  延伸閱讀:播種1次收成4年?中國「多年生水稻」入選全球十大科學突破

  延伸閱讀:「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差點做了戰鬥機機師?

春運

30億人次大遷徙|春運見證中國經濟騰飛

吃兔

1年吃3億隻|「怎麼可以吃兔兔?」四川人愛吃兔原來因為這些|春節

垃圾發電

60%焚燒率|生活垃圾去哪了?中國城市這樣避免「垃圾圍城」

算力

27%|中國算力規模全球第二 產業規模快速增長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