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9-12
明天(9月13日)全港碩果僅存的鎅木廠──志記鎅木廠,將會清場結業。近年政府積極發展「北部都會區」計劃,以滿足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位於上水古洞的志記被列入收地範圍,難敵時代洪流無奈退下來。同時,代表在二次大戰後非常興旺的鎅木行業,正式寫入香港歷史。
志記鎅木廠見證行業興旺 戰後難民湧港建木屋 木材需求大增
擁有74年歷史的志記鎅木廠,1947年由王志在北角琴行街附近創立。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 5萬多名災民無家可歸,促使政府興建徙置區及廉租屋,北角邨就是當時建成,而志記亦因而遷至柴灣。直至1980年代,遇上地鐵發展,志記再次搬遷到古洞馬草壟。
74歲的王鴻權是志記鎅木廠第二代掌舵人,自小和父親一起打理木廠。他憶述鎅木行業的光景時感嘆:「二次大戰後是鎅木廠的黃金時代,因為戰後需要重建,香港鎅木行業非常興旺。」他指1950至1960年代,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熱帶雨林盛產優質木材,供港原木不絕,一條條圓滾滾的樹幹,要靠鎅木廠才能變成多用途的木製品,例如家具、裝修材料、建築結構甚至棺木等。
適逢當時大量難民來港,香港人口由40年代的50、60萬,一下子暴增至160、170萬。很多人都在山邊搭建木屋,對木材需求殷切,也帶動了鎅木業發展。那年代,全港有4萬多人從事鎅木工作,甚至有人到馬來西亞山打根協助砍伐樹木,支援木材運來香港。在那段風光顯赫的年代,志記一日動輒可以賺上萬元。
延伸閱讀:全港僅存鎅木廠 成就木工工藝
延伸閱讀:木工博物館傳遞樹木的美麗
環保政策衝擊鎅木業 志記逆境求生 憑舊電線杆及碼頭樁柱尋出路
可惜好景不常,東南亞地方因木材過度砍伐而受到管制,甚至禁運出口;另一方面,市場上大量生產的家具,價錢相對較相宜,使鎅木行業漸成明日黃花。加上1990年代全球奉行環保主義,1997年後政府要求使用環保木,令香港的鎅木行業迅速衰亡。王鴻權直言:「因為環保政策,木廠失去了生存空間……」他表示當時政府明言不希望業界砍伐森林木材,直接影響了鎅木成品的銷路,不少工人轉行,令行業出現斷層。
志記的生意蕭條,第二代負責人王鴻權和兄妹三人卻一直堅持,即使面對無木可鎅的情況,坊間的鎅木廠、木廠紛紛倒閉,積極尋求逆境生存之道。幸好在機緣巧合下,志記找到了出路。中華電力公司在新界一帶沿用不少杉木造的電線杆,隨時日耗損便要替換,但舊電線杆不能隨便棄在堆填區。當時志記找到的新工作方向,就是處理中電的舊電線杆。
此外,2014年政府興建中環灣仔繞道,需要清拆搬遷1968年啟用的第二代灣仔碼頭。本地木雕藝術家王天仁受環保署所託,回收灣仔碼頭的防撞木,於是致電志記鎅木廠商討合作,研究用木材製作小櫈,最後交由本地設計公司,把餘下的木材改造,製成一系列長桌、長椅等家具,更成為日本「Good Design Award 2017 Best 100」中唯一入圍的香港作品,為本地環保設計吐氣揚眉。
延伸閱讀:堅守保育使命 志記開班傳承木藝
志記為了傳揚木的概念,自2016年起開辦了木工班,製作木櫈或儲物架,向大眾傳授木工技藝。王鴻權指,前來「拜師學藝」的學徒,多為上班族,他在傳授木材知識之餘,也趁機推動環保理念,培養他們珍惜木材及大自然,常存感恩的心。
雖然明天之後,志記鎅木廠將會清拆,但我們會牢記它一直傳承愛護、珍惜自然的理念以及鎅木工藝,曾經給香港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