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8-05
新一代智能香港身份證2018年推出,相信不少人已經更換。如今辦理身份證要登記指模,聽起來理所當然,但在1949年身份證剛推出時,「打指模」這個環節卻曾經軒然大波,認為此舉有損華人尊嚴。此話何解?
1949年登記人口 香港身份證制度實施
原來打指模和個人尊嚴扯上關係,是因為舊社會普遍認為,只有罪犯和簽賣身契的人需要在文件上打指模,認為此舉極不吉利。
當時一些華人商會及社團群起反對,建議以簽名取代打指模,但港英政府未有接納,認為打指模是無法取代的天然防偽,有其必要。最終立法局在1949年8月17日三讀通過《1949年人口登記條例》,而香港身份證亦伴隨人口登記而來。
50年代|硬卡紙身份證 專車落區登記資料
最早期簽發的身份證以硬卡紙製造,設有黃、粉紅和淺藍3種顏色。為了便利市民登記身份證,港英政府還出動流動車隊行駛全港各處,特別是偏遠地區,為市民拍照及登記個人資料。
60年代|膠面身份證 男女證件顏色各異
60年代開始,身份證由硬卡紙改為膠面設計,體積縮小,更加便於攜帶。當時男士的身份證為藍色,女士則是紅色,並首度向兒童簽發身份證。
雖然「抵壘政策」在1974年始實施,事實上由60年代開始,港英政府已對非法入境者採取「曖昧」態度,名義上入境條例嚴禁非法移民入境,實際上人事登記處依然會向抵達市區的非法移民辦理身份證,以滿足香港製造業對低廉勞動力的殷切需求。
延伸閱讀:香港工業與70年代流行文化 陳寶珠 許冠傑唱出「工廠妹」「打工仔」心聲
70年代|設「永久居留權」 綠印黑印作區分
1971年,港英政府就香港居民身份和權利作出清晰劃分,衍生出「永久居留權」的概念。非本土出生的華人或居港之英國人,只要在香港住滿7年或以上,便可獲永久居留權。為配合政策轉變,港英政府開始於膠面身份證上蓋上不同顏色的印章以茲識別:非永久居民會獲蓋綠色印章,而永久居民則是黑色印章。後來更於1973年底,推出第二代膠面身份證,把成人和兒童證件的樣式統一。
80年代|《中英聯合聲明》 電腦證件過渡回歸
隨着過剩的新移民開始對社會資源構成壓力,1980年「抵壘政策」結束,港英政府改以「即捕即解」措施,遣返被捕的非法入境者,並立法規定年滿15歲人士必須攜帶身份證出街。
1983年,港英政府為快加查核身份證的真偽,推出第一代電腦身份證。不過一年後,由於《中英聯合聲明》簽訂,香港正式進入回歸過渡期,第一代電腦身份證變得不合時宜,港英政府遂於1987年修訂《人事登記條例》,並為市民更換能夠過渡至1997年回歸之後的第二代電腦身份證。
2000年代|智能身份證面世 過關借書更方便
香港回歸之後,特區政府為配合社會發展,在2003年簽發第一代智能身份證,把個人資料儲存於晶片,並刻蝕在身份證不同物料上,既可作為電子證書在公共圖書館借書,配合入境處2004年起在邊境口岸設置的「e-道」過關設施,大大縮短了市民出入境的時間。
2018年,隨着新的智能身份證系統推出,第二代智能身份證面世,防偽特徵和個人資料保障功能雙雙升級,將有助促進香港公共服務電子化及電子商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