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0-12-27
在中國旅遊節目看到這樣一段:一名少女踏上台階,繫緊索帶,拉拉纜索,掛上滑輪,一切準備就緒。深呼吸,三、二、一……跳吧!
「啊!!!」少女乘溜索飛速滑過江水滔滔的怒江,駭人的尖叫夾雜興奮的笑聲在山間迴盪。
對遊客而言,這可能是一生人玩一次的極限遊戲,對附近少數民族,刺激的溜索不過是尋常的渡江交通。幾百年來,山上山下就靠一道單薄的蔑索聯繫,看似天外飛仙般輕盈俐落的姿態,包含與死神搏鬥的決心,稍一不慎,隨時葬身江底。每一次出門,都可能是最後一次。
在雲南、四川及貴州一帶的偏遠山區,昔日有不少類似的索道,是山區居民接觸外界的捷徑、甚至唯一途徑。勇敢的先行者,戰勝大自然的挑戰,在奔流而過的深谷間,拉起粗繩藤蔑編織的纜索,拉近與未知世界的距離。
怒江一帶流傳着一句話:「會說話就能唱歌,會走路就會溜索。不會溜索的男人,就不算真正的男人。」事實上,住在該處的男女老少,基本上都會溜索。在互聯網輸入「溜索」二字,不難看到背着書包的小童、抱着孩子的大媽、帶着牲口莊稼的農民「從天而降」的歷史圖片或中國新聞,有些不過攝於幾年之前。縱然人畜墮江的悲劇時有發生,村民依舊神態自若。面對驚濤駭浪,態度從容,讓人肅然起敬。
1980年,怒江沿岸有61處溜索。根據中國新聞報道,直至2015年前,雲南省仍有總長度17,000米的溜索仍在使用,分布在昭通、文山、怒江、迪慶等11個州市,涉及近100萬名居民。
要致富,先修路。改革開放後,政府在這些地方鋪路架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克服交通不便、技術局限及經濟難題,在怒江、瀾滄江、獨龍江、金沙江等險要地段,立起過百道安穩便捷的石屎橋墎,全面取代步步驚心的高空溜索,為中國西部山區開創路通、人通、財通、資源通的局面,拉近城鄉差距,讓當地民眾走出貧困。2020年,雲南、貴州、四川所有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成功。
如今,溜索渡江已寫進歷史,不過遊客仍可在怒江僅存的6對旅遊溜索,感受怒江的飛躍,時代的飛躍,國家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