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4-17
放假去旅行周圍玩,相信是不少上班族辛勤工作的原動力之一。各地制度差異下,打工仔可享受到的法定假期也有所不同,但不說不知,如今一般中國民眾能夠享受到的全年115天假期,其實也不過經歷了短短23年的光景。
改革開放不僅帶給中國政治、經濟、社會長足發展,也帶給每一位中國人有更多放假休息的悠閒時光。
改革開放|從「單休」到「雙休」 從全年59天假期變115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法定節假日僅得7天,並且一星期上班6天,全年的假期加起來只得59天。更無奈的是,「單休」制度下,實際能夠在星期天放假的人也只是少數,皆因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社會大多都視周末為「義務勞動日」。此外,一星期只有一天不用上班,令所有家務都堆積在這一天完成。
彼時各類物資供應並不充裕,外出購物需要事先準備糧票、布票、肉票,所以放假也根本無法好好休息。「戰鬥的星期天,疲勞的星期一」是當時的流行說法。
在1978年,國家推行改革開放,「放假」這個概念逐漸流行,隨着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愈來愈受重視,而國情的新變化,也在助力假期制度的升級與完善。
到了90年代,改革開放效應更加明顯,「單休」將人困在本地,不能促進消費,不利經濟發展,國家遂開始嘗試多放假。
在1994年2月,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發布,當年的3月1日起,每月第一個星期六及星期日休息,第二個星期則是星期日休息,依次循環。「隔周5天工作制」堪稱是中國的放假制度一次重要進步,「大小周末」也成為一代人共同的回憶。一年後,國家再進一步實施5天工作制,「雙休」大大增長放假時間,也使全年假期從52天倍增至104天,連同法定假期,當時一年就能有111天假期。
改革開放|假期刺激消費兼拉動內需 保持經濟增長
至於現時人們經常提到、最熱切期待的「黃金周」,其實也是改革開放後才出現。在1999年及2007年,國務院兩次公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將農曆新年、「五一」、「十一」的放假與前後的雙休日拼接,從而形成長達一星期的假期。自此後,中國人可以享受到的假期就愈來愈多,工作與生活之間更能取得平衡。
時至今天,放假已不再只是「躺平」留在家中,人們會特意外出旅遊。改革開放使中國國力在短時間變強,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假期在背後實在有不少貢獻。國家改革落實假期制度,中國人得以享受更美好生活,透過放假提升幸福感,同時亦有利於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保持經濟增長。以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為例,該年全年國內旅遊人數高達60.06億人次,旅遊總收入為6.6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旅遊業對全年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萬億元,佔總量11.05%。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40年旅遊中國由問號到感歎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