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4-10
化粧品對女性來說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可曾想過,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起推行的改革開放,是令中國女性前所未有更需要化粧品的推手。中國從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中國女性使用化粧品也隨之發生各種微妙變化。
改革開放|化粧品從可用可不用變成必需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的化粧品產業已經發展成為獨立工業體系,但往後的30年間,整個產業行業都波瀾不驚,沒有太大進展。當時化粧品相關產品不僅數量少,品質也欠佳,生產企業更是鳳毛麟角,完全稱不上是規模化。即便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女性的梳粧枱上,大多數也是有「老三樣」,即雪花膏、花露水和爽身粉。
其中有一款產品不得不提,就是當時最流行、最大眾化的蛤蜊油。嚴冷冬天導致皮膚乾燥,這時候人們就會往身上臉上塗抹一點蛤蜊油,既價廉又物美,而且可供全家人使用。
但到了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受改革開放影響,中國人不論是物質還是文化生活均出現普遍性的提高,對化粧品的認知也在逐漸改變。當時就有一個國產化粧品品牌「大寶」,憑藉膾炙人口的廣告語「大寶,天天見」、「要想皮膚好,早晚用大寶」而崛起。除此之外,還有來自美國的「寶潔」,是國際化粧品牌率先進入中國市場的代表之一,「OLAY玉蘭油」成功打動很多中國年輕女性的芳心。
改革開放|人均化粧品消費從1元變成200元
40多年前,很多中國女性的梳粧枱上只有一瓶雪花膏。40多年後,梳粧枱變得擁擠起來,甚至需要專門的化粧櫃方便收納。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人的人均化粧品消費僅為1元(人民幣.下同),踏入90年代後則「激增」至5元。
如今中國的化粧品市場規模已高達令人咋舌的4,000億元,人均消費超過200元,並且結構層次豐富而複雜,不再女性專美,亦有兒童用、男士用、中老年人用,林林總總,同時各層次之間有不同的交叉。此外,化粧品層次化後,也進一步針對個人的護理和需求狀況,逐步形成個性化要求,甚至可以私人訂製。
從1元變成200元,中國人使用化粧品的變化,就像一面鏡子,折射中國社會發展與變化,也是改革開放的縮影。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40年旅遊中國由問號到感歎號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後的燙髮熱潮